“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積極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專家認為,這既是優化融資結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關鍵路徑,更是激發市場活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多位專家&&,“十五五”期間,有關部門應多措並舉,加快推動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持續提升,促進股權債券雙輪驅動,為企業提供更加靈活、多元的融資渠道,提升創新資本的形成與配置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股權融資提質 激活創新動能
中國股權融資市場正迎來“千帆競發春潮涌”的嶄新局面——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日益完善,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了更加包容、高效的融資&&。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我國經濟亟須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增強資本市場包容性,要通過制度改革為‘硬科技’企業開闢融資通道。”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
作為科技與産業創新的“助推器”,當前資本市場在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加速産業創新整合方面還有一些問題,如前沿科技領域企業甄別難度大等。
面對挑戰,市場各方凝心聚智,共繪發展藍圖,持續提升資本市場包容性、適配性,合力構建良好生態。
持續提升包容性,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積極發展多元股權融資,提升對實體企業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陳靂&&,下一階段,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任務將是以科創板、創業板為抓手,推動更多創新型、專精特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
合力構建良好生態,持續提升中介機構高標準專業化服務能力。華寶證券研究創新部總經理張青&&,完善差異化上市標準與估值體系,為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融資支持,形成“科技突破-資本賦能-産業升級”的正向循環。重點支持“從0到1”的原始創新項目,尤其是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專精特新”企業與“獨角獸”企業。
積極發展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未來,在募資端,有望進一步拓寬耐心資本來源,破解資金結構瓶頸;在投資端,聚焦硬科技賽道,強化産業賦能能力;在退出端,完善多元化渠道,提升資本循環效率,為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質生産力提供更大動力。”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分析。
發揮債市功能 擴大有效投資
債券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産品創新與體系完善同樣被寄予厚望。
邁向“十五五”,業內人士建議,應從健全多層次債券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科創和綠色債券等方面入手,更好強化債券市場功能發揮,全力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盤活存量、擴大有效投資。
健全多層次債券市場體系。“應完善多層次的債券市場框架。完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提高市場運行的效率和安全性。豐富債券品種,滿足不同融資需求及投資者投資偏好。”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李求索建議。
大力發展科創債券。東吳證券認為,隨着我國科創債市場的不斷完善,一方面,在市場體量上或實現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在市場結構上或向美國等成熟海外市場靠攏,如科創債發行期限將進一步拉長,發債主體信用資質將進一步多元化,發行主體中從事高科技行業、高新技術産業的企業數量將進一步增多。
大力發展綠色債券。專家認為,可參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綠色技術專利分類體系等標準體系,探索制定債券市場支持綠色科技創新目錄,明確綠色低碳技術識別認證標準,完善環境效益核算技術方法,引導債券資金支持綠色低碳領域相關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應用。同時,大力推廣第三方評估認證,強制披露資金使用效益。
股債聯動發力 釋放協同效能
股債聯動,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正展現出“1+1>2”的協同效應。科創可轉債項目的落地、REITs産品的熱銷,都是這一創新模式結出的碩果。
加強股債聯動,目的在於優化風險分擔與融資結構,讓高風險、高成長的初創企業獲得融資,幫助成熟期企業降低融資成本,以期為新質生産力實現從概念到産業的突破提供核心引擎。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仍需進一步創新知識産權質押等金融工具、完善風險對衝機制。
展望“十五五”,預計相關部門將探索開發更多科創主題債券,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科創債獲得資金融通,助力降低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成本。華創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姚佩&&,今年央行、證監會推出了債券市場“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豐富科技創新債券的産品體系。債券市場産品有望持續豐富、規模進一步擴大、活躍度或將明顯提升。
穩步發展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和資産證券化。以REITs為例,監管人士&&,支持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創新産業園區等領域項目發行REITs,促進盤活存量資産,支持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股權與債券市場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協同、推動創新,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相信隨着“十五五”規劃逐步落地,一個更加成熟、更具韌性的直接融資體系將“直挂雲帆濟滄海”,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