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因與爸爸大吵了一架而失眠的林曉晨,在短視頻&&又一次搜索“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她無意間點進了一個直播間,主播正溫柔地説:“原生家庭不是你的錯,我能幫你把傷口變成鎧甲。”連麥互動後,林曉晨感覺自己“被聽見了”,隨後預定了付費課。
95後程序員殷曦則在和女朋友産生情感危機後進入心理直播間。自稱資深心理諮詢師的主播用“回避型依戀”“情感投射障礙”等專業術語拆解着他的聊天記錄,精準戳中他對女友若即若離狀態的焦慮。然而,當殷曦試圖用課程裏的“衝突解決話術模板”與女友溝通時,被質問“你是不是看了什麼奇怪的東西”。“好像並沒有什麼效果。”殷曦説。
“3天教你擺脫原生家庭影響”“5招教你解決親密關係中的困惑”“這10句話讓孩子遠離抑鬱”……近年來,短視頻直播&&的各類心理類直播間層出不窮,它們多以“速成”“專業”“療愈”為標籤,吸引觀眾點進去觀看、與主播在線互動,引導觀眾進行後續的課程購買。
有年輕人&&確實有幫助,也有人覺得是“噱頭”“不專業”“騙錢”。當心理問題成為“直播流量密碼”,這些直播間裏的心理課究竟是否靠譜?年輕人又該如何分辨?
在直播間“被看見”
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間和諮詢師連麥時,20歲的林曉晨沒忍住哭了。“小時候我家就像‘戰場’,爸媽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鍋砸碗就像家常菜一樣”。長期壓抑中,林曉晨一度敏感又自卑。
進入大學脫離家庭環境後,林曉晨第一次接觸到“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在直播間,她把內心的想法敲在了評論區,那個溫柔的諮詢師主動邀請她上麥。在她傾訴的過程中,主播沒打斷她,只是偶爾説“我理解”“這不是你的問題”,最後輕聲建議:“你的情況需要更系統的疏導,我的付費課裏有專門針對原生家庭的模塊,你可以考慮。”
699元的費用不低,是半個多月的餐費。林曉晨最初帶些懷疑,仔細翻看了這位心理諮詢師主播的資質,發現有名校學術背景和實踐經歷,諮詢個案時長1000+。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她點擊了付款。
令林曉晨驚喜的是,課程讓自己收穫不小。“老師講得很細膩,每一個案例仿佛就在‘演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小小的我身上的委屈和無奈,很多藏在心裏的困惑一下都被點亮。”林曉晨説,“我們還建了微信群,學員們各有困惑,在一起相互鼓勵,那種被理解的感覺真的很溫暖。”
“這門課對我來説是學習,也是一次療愈。我理解了父母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也逐漸在尋找和他們相處的新方式。”林曉晨説,“雖然我家的氛圍一時半會不可能好轉,但我希望未來能夠和父母的關係更好一些。”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唐信峰告訴記者,心理直播間課程的興起,反映了當下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夠匹配。
“一次專業心理諮詢的費用較高,線上能‘薅羊毛’,還能在和心理諮詢師連線的過程中獲取一些有效信息或參考意見。”唐信峰説,這種“免費和專業人士尋求心理幫助”的形式,對於部分存在困惑但沒能尋求到專業渠道的參與者而言,比較誘人。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有很多苦悶無處傾訴,網絡心理直播的形式,能提供一個匿名不露臉的環境,在“陌生人樹洞”裏獲得心理諮詢師和觀眾的情感支持。
對於一些打着“心理療愈”“心理陪伴”類型的心理直播,唐信峰&&,在不違反法律和倫理的情況下,如果能滿足一部分公眾的需求、給來訪者帶來有效幫助,是可行的,“是一種新的陪伴方式”。
唐信峰也強調,這類心理直播間的主播需要遵循一定的心理諮詢倫理。“他們滿足了來訪者的求助需求,但通過公開連麥的形式獲取流量,或引導觀眾後續購買課程,這種情況不應該打着心理諮詢的名義。心理諮詢師需要承擔起責任,保護好來訪者隱私,減少創傷暴露帶來的風險。”
心理直播間連麥潛藏風險
心理學專業研二學生劉桐圍觀過一次心理直播課上的連麥諮詢,讓她大為震驚:“這樣也算心理諮詢?”
“直播連麥中,來訪者剖開內心,主播以自己的判斷隨意評價來訪者,一點也不專業。”劉桐對記者説,每次看到打着心理諮詢名義的直播課程,她都想進去問問這位所謂心理諮詢師的倫理守則,以及他是否會提前告知連線的觀眾,在公共&&暴露創傷的危險。“就算是傾訴,也應該在信任的關係及安全的地方,而不是網絡公開的環境下,否則一旦洩露或者是被有心人利用,可能造成更大的心理創傷。”
此外,心理諮詢師的資質也潛藏風險。95後女生曾婷婷曾進入過一個親密關係心理直播間,主播表明自己有海外留學經歷,旁邊寫着一行字“三句話療愈不了你,是我的錯”。在線連麥時,除了講自己的故事,還要求提供出生年月日,曾婷婷猶豫了一下,報了自己的農曆生日。
主播套用一系列理論,為曾婷婷貼上標籤:“你的生日顯示出,性格很執着,你是焦慮型依戀人格。”曾婷婷疑惑地&&覺得自己不太符合的時候,這位老師篤定地説:“這是你潛意識裏的東西,你可能自己都察覺不到。”
“這個主播明顯不靠譜,這根本就不是心理學。”曾婷婷果斷地退出了直播間。
廣東白雲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心理師陳曉從事心理學專業教學、科研、諮詢20年,也在近5年開展過上百場心理直播課。
“很多所謂的心理療愈,實際上和心理學沒有關係,而是關於‘身心靈’。”陳曉説,其中原生家庭話題是重災區。“許多直播課上,大家彼此講述父母對待自己有多糟糕,再抱頭痛哭。不專業的理念灌輸,反而會激化父母和子女的矛盾,讓關係變得更糟。”
“真正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不會在三更半夜直播,更不會故意煽動觀眾的情緒。還有一部分人並不具備專業資質,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心理諮詢,就開始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甚至開始推銷更多課程。”陳曉説,“跟健身房的銷售差不多。”
陳曉&&,許多心理直播間的連麥模式,最多只能算是心理傾訴,不應該被標注為“心理諮詢”。短時間、公開的環境下並不能解決來訪者的核心問題,反而是在“把心裏的傷口反復扒開給別人看”。
“專業的心理諮詢會為你扒開那些很痛的傷口,但也在用專業知識為你清創,幫你包紮。而在心理直播中把傷口反復暴露給陌生人,有可能會讓它變得更嚴重。因為直播間不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室,不是‘無菌’的,會被他人圍觀,受他人評論影響。隨便一個觀眾的評論都可能在原有的傷口上撒鹽。”陳曉解釋。
在陳曉的直播間,經常也會有觀眾主動要求連線。“有的人已經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我就會勸他,通過直播、連麥都無法解決你的問題,你需要去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陳曉説。
擦亮雙眼 仔細辨別
26歲的陸雨薇也報名過關於原生家庭的心理直播課。群組裏300多人分享着相似創傷:被父母貶低的公司職員、遭家暴的大學生、因催婚抑鬱的獨生女。所謂的“療愈”卻是固定套路——每晚8點直播解讀《原生家庭創傷十大症狀》,學員反復書寫“父母傷害清單”。
學習了兩周後,陸雨薇發現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所謂的“系統疏導”,常常是主播對着PPT念心理學名詞,偶爾穿插幾個“學員成功案例”。
課程提供的“和解話術”讓家庭矛盾更激化。她按話術給母親發“情感表達短信”,換來“又亂花錢學歪理”的責罵。一些心理學理論讓陸雨薇的心理學知識增加了,而具體的操作方式則讓她感覺“這根本不適合自己”。“還有群友説,學習課程後,反而和父母的關係變得更差了,對父母有了更大的怨氣。”
唐信峰指出,心理健康服務可根據深度不同大約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心理學科普,是較為簡單的心理學知識講授,公眾可以通過看書、看科普視頻、聽直播課程等形式獲取相應的知識。其次是心理教育,在看科普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入一部分技術練習和體驗。
更深一層則是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通常是個體或團體的形式,團體諮詢的整體人數約為6-15人,需要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進行深度互動從而達到療愈的效果。“心理直播課,絕大多數屬於心理健康服務中的心理科普部分。”唐信峰説。
唐信峰指出,原生家庭相關的問題如果作為心理學知識進行科普性質的傳播,讓大家都能了解自身過往經歷的影響,這類科普是有意義的。只是,原生家庭這一概念的背後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比如精神分析學也稱心理動力學,真正了解有一定門檻。過去的經歷如何影響一個人,直播課程裏單純講述理論、技術或例子可能並不適用每一個人,甚至有時候會用一刀切、誇張的方式誘導來訪者購買課程,引發倫理問題。
唐信峰曾與學生開展一項研究,面向“社恐”(社交焦慮)人群開發了一個3小時的科普講座,並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的方式研究其效果。結論表明,與什麼都不做的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會在心理健康素養(知識、污名化和求助意願)層面有提升,但干預之後、1個月和3個月的追蹤數據表現,社交焦慮症狀並沒有顯著緩解。
“這説明,知識的提升並不能帶來症狀的療愈,致病的因素和土壤依舊會影響你,這就是心理科普性質的直播課最大的問題。”唐信峰説,如果要得到顯著的改變,還是要進行更加深度的干預,比如心理教育或專業的心理諮詢,“單純聽課不一定能帶來改善”。
陳曉也指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具有不可重復性。但心理學的課程往往不會“精確到本人”,很多人“大道理都懂,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如果寄希望於通過心理直播課去徹底解決自己的成長問題,不要抱太高的期待。可以先學習理論,如果在聽課過程中察覺到一些讓自己痛苦、長久未解決的議題,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同時,一定要尋找有資質的、正規&&。”
如何去分辨靠譜的心理直播課和心理諮詢師?
唐信峰建議,首先可以看這些主播的學歷教育、受訓背景,是否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有多少諮詢和督導經驗,如果都比較充分,説明可信度較高。如果只是流量很大,背景描述卻十分含糊,不敢把明確的受訓背景寫上去,就存在一定的風險。
此外,心理直播的具體形式和效果需要讓消費者提前知曉。例如心理科普能幫助公眾增長知識;含有一定練習和體驗的課程形式(比如社群學習打卡)則可能屬於心理教育,能帶來一些實質性的療愈效果,但它們都無法達到心理諮詢的效果。
為此,健全網絡心理直播的相關法規政策十分重要。心理健康促進是需要一定專業門檻的,但數以萬計的心理博主中,僅少部分具備專業資質,很大一部分是勝任力不足的從業者。“有資質考核、法律監管,而不是僅依賴消費者自己甄別,才能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唐信峰説。
唐信峰期待更多專業、有勝任力的心理諮詢師進入心理直播行業。“專業人士的加入對於行業而言是一件好事。他們能通過真正專業的方式,在網絡新媒體的加持下,把心理學內容更好地科普出去,傳播更為科學、有循證依據的知識。”(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除唐信峰、陳曉、劉桐外均為化名)(記者 余冰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