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做出了明確部署。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指出,《建議》為資本市場改革指明了方向,未來五年,圍繞進一步提高市場包容性和適應性,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於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産力的支持作用,更多改革舉措有望&&。
《建議》提出,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積極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穩步發展期貨、衍生品和資産證券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建議》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部署,正是順應了這一要求。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對記者&&,“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資金制度保障。新質生産力代表高科技、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傳統信貸體系難以支撐。要讓科技創新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必須依靠股權融資、風險投資和資産證券化來分散風險、持續供血。資本市場的制度包容性,就是讓更多“硬科技”“專精特新”企業能上市融資,包容不確定性與成長性。可以説,科技創新是目標,資本市場改革是工具,二者共同構成新發展格局中“科技+資本”雙輪驅動的核心機制。
安永大中華區政府與基礎設施事業部主管合夥人兼安永北京主管合夥人楊淑娟對記者&&,新質生産力是驅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而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的資本市場,是為這個新引擎輸送血液、潤滑並保障其高效運轉的“循環系統”。科技創新産生了對新型金融服務的巨大需求,資本市場改革旨在創造和優化金融供給,使其與需求精準匹配。兩者共同構成一個“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的現代化經濟生態。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記者&&,資本市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讓資金向科技創新領域集中,加速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則帶動産業鏈升級,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形成“資本支持創新、創新反哺資本”的良性循環,最終推動經濟結構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資本市場要成為新質生産力的“創新催化劑”,實現“三個轉向”,即從服務成熟企業轉向同時培育早期創新種子;從追逐短期利潤轉向培育陪伴企業成長的耐心資本;從提供標準化融資工具轉向提供全生命周期、高度適配的金融解決方案。這意味着市場邏輯、監管哲學和評價體系都需進行一場深刻的適應性變革。
實際上,監管部門對於資本市場的這一使命已經有了深刻洞察。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指出,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新産業、新業態投入高、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往往需要更大規模的耐心資本投入和更靈活、更包容的融資環境,以利於更好支持創新資本形成和創新動能培育。他&&,證監會將更加聚焦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進一步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持續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包容性、適應性和吸引力、競爭力。
《建議》為資本市場未來五年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更多改革舉措有望&&。吳清&&,證監會將啟動實施深化創業板改革,設置更加契合新興領域和未來産業創新創業企業特徵的上市標準。他還&&,將持續推動北交所高質量發展,健全新三板市場差異化的掛牌、信披、交易制度,暢通三、四板對接機制等。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記者&&,下一階段資本市場改革應聚焦提升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支持力度,增強資本市場基礎功能與科技産業發展的適配性,完善投融資市場生態,以更好促進科技、産業與資本的良性循環。
具體來看,資本市場應進一步打通創新型企業融資堵點,優化科創板、創業板發行上市制度,增強對硬科技企業的包容性與支持力度。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強化私募股權基金與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全周期的融資服務功能。推動數據要素、知識産權等無形資産證券化試點,激活技術資本化通道。同時,引導長期資金入市,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形成科技、資本與産業良性循環,切實助力新質生産力發展壯大。強化信息披露監管,提升科技企業透明度,引導市場合理定價,防範資本無序擴張。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吸引全球創新要素集聚。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改革紅利,使資本市場在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強的樞紐功能,助力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付立春&&,未來五年資本市場改革可期待五方面突破:一是深化註冊制,優化退市與信息披露,讓資本流向真創新。二是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加強主板、科創板、北交所、新三板聯動。三是擴大直接融資,推動股權、債券、REITs、資産證券化穩步發展。四是完善投資端制度,鼓勵長期資金入市。五是提升國際化與監管水平,平衡開放與風險防控。總體方向是讓資本市場更能服務科技創新、支持産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