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0月29日電(記者李傲秋)在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陳戶鎮橋子村,69歲的王文英穿上橙色工作服,騎上三輪車,前往88歲的王英華家,開展養老服務。看到王文英,王英華笑容滿面:“又來了啊!今天咱是剪頭髮還是收拾院子?”

王文英(右)為服務對象王英華(左)量血壓。新華社記者李傲秋攝
類似的情景,每天都在橋子村上演。這源於陳戶鎮探索實施的“樂安晚晴”鄉村居家為老服務項目——陳戶鎮在21個村發展了50名55歲到70歲、身體硬朗的低齡老人,照顧620余名80歲以上獨居的高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貼心的居家養老服務,形成了“輕老助老老”的農村養老模式。
陳戶鎮常住人口有1.7萬餘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佔比超過50%。陳戶鎮鎮長侯鵬偉介紹,當地政府和村集體聯合山東省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等社會公益組織,於2024年7月啟動“樂安晚晴”鄉村居家為老服務項目,依託基金會提供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要素保障,讓更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當地“輕老”護理員與被照顧的老人合影。新華社記者李傲秋攝
山東省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敏敏介紹,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與基金會工作人員實地走訪了多個鄉鎮,與200余名高齡老人及村幹部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實際養老需求。在服務中,“輕老”護理員兩人一組,搭檔照顧老人20名左右,對每名服務對象每個月至少登門服務2次,提供清理庭院、洗衣服、量血壓、剪指甲、理髮、代買物品等6項基本服務,做到隨叫隨到。
這個項目,將農村現有勞動力轉化為“老有所為”的養老服務力量。“55到70歲的低齡老人對參與養老服務充滿熱情,與‘老老人’之間有共同語言,溝通起來沒有障礙。”橋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子宣介紹,經過系統培訓,“輕老”護理員均掌握了熟練的照護技能,能夠滿足“老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現在誰家沒有個老人?俺們也有老的時候,將心比心,都很願意為村裏的老人服務。”62歲的護理員賈同枚説,她是“樂安晚晴”項目的首批志願者之一,對照顧老人格外上心,每個月為村裏老人提供40余次上門服務。“我照顧的老人都有我的&&方式,打個電話我就能及時去幫忙。”

“樂安晚晴”項目搭建的智慧養老&&。新華社記者李傲秋攝
“樂安晚晴”項目搭建的智慧養老&&,集“服務項目派單、護理人員接單、服務記錄上傳、服務工單審核、服務工單結算”於一體,可實現從服務派出、服務執行到服務評價全流程管理。低齡老人通過提供服務,能夠每個月獲取10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項目已經開展3400余次服務,服務時長近4000小時,辦結率、滿意率均達100%。
博興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任瑞新&&,將在全縣範圍內逐步推廣“輕老助老老”服務模式,重點加強“輕老”隊伍專業化建設,持續鞏固項目發展潛力,讓“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相結合,切實提升當地農村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