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央視網等媒體報道,在江西贛州石城縣,一家公司曾以特許經營形式獨家經營全縣新能源車充電樁業務,充電費價格高、充電不方便。國務院督查組通報後,石城縣整改取消了特許經營,讓7家企業參與建設。另一家研學公司的負責人透露,其公司此前在參與百色市有關部門招標時被“名錄庫”卡在門外,百色市有關部門後來廢止了那份中小學研學旅行承辦機構遴選資格的文件。
這種“名錄庫”“特許經營權”“獨家協議”,正是當前一些地方保護主義設置的“隱形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不僅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要之舉,更是釋放內需潛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抉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有利於高效聚集國內外資源要素,充分發揮我國巨大市場潛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隱形門”之困,本質是區域利益與整體效率的失衡。實踐中,一些地方通過設置隱形准入門檻、歧視性補貼、限定採購等方式,人為製造市場分割。有的地方在招標中明確要求本地企業優先;有的對異地産品加設額外檢驗程序;還有的通過財政補貼變相保護本地落後産能。這些做法看似保護了局部利益,實則扭曲了資源配置,阻礙了要素自由流動。
要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卡點堵點,必須進一步聚焦“制度創新+技術賦能+治理協同”三大突破口。
破除壁壘,首在完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正是破除行政性壟斷的利器。必須建立健全審查流程,對各級政府&&的政策措施進行事前公平競爭評估,從源頭上糾正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
其次,強化技術賦能,着力推進標準互通。應當加快構建統一協調的國家標準體系,最大限度減少地方附加標準和重復檢測認證,真正實現“一次檢驗、全國互認”。通過建設全國一體化的數據流通&&,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打破基於地域的信息壁壘。
再次,需創新區域協同機制。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超越行政區劃的局限,在更大範圍內統籌産業鏈布局。鼓勵跨區域共建園區、共享創新&&,推動産業協同發展,從根源上消解地方保護的動機。在治理協同方面,要加快完善央地財稅分享機制,從根本上消除地方保護的經濟土壤。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要消除地區間的良性競爭,而是要打破阻礙要素流動的無形之墻。唯有拆除人為的“籬笆墻”,才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市場活力,讓中國經濟的內循環暢通無阻。(本報評論員肖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