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九九重陽至,中醫支招老年人養生防病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今年10月29日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重陽節”。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往往身體衰弱甚至多種慢性病共存,如何才能擁有健康晚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8日舉行發布會,邀請中醫專家為老年人養生防病支招。
中醫將老年健康問題看作是人體自然生活規律“生、長、壯、老、已”中“老”這一階段的整體狀態失衡,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臟腑氣血的虛損,特別是腎精的不足和脾胃功能的減弱。
在維護老年人健康方面,中醫藥具有獨特優勢。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徐鳳芹説,中醫藥主要圍繞引起老年人衰退的腎精不足和脾胃虛弱進行整體治療,以積極的健康管理努力讓老年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老年人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減弱,該如何健脾開胃?
“脾胃功能健運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基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楊戈説,老年人飲食宜定時定量,每餐七分飽,細嚼慢咽;可以溫暖、柔軟、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進行食療,如山藥薏苡仁粥、山楂麥芽茶;還可採用按揉足三里穴、按摩腹部等方法。
腰腿疼痛現象在老年人中較為普遍。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葛金文説,疼痛不嚴重者可用簡單方法緩解,如拇指按揉足三里穴和委中穴一兩分鐘,或艾灸腎俞、大腸俞、陽陵泉等穴位10至20分鐘,還可用中藥熱敷包蒸熱後敷於患處;平時應重視鍛煉腰腿肌肉,如仰臥時反復以腳尖盡力前伸再盡力回勾。
失眠也是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之一。專家介紹,失眠反映了“老年人多虛多瘀”的生理特點,調理宜從“補虛”和“安神”兩方面入手,如選用桂圓蓮子羹、百合棗仁茶,失眠時按壓內關、神門等穴位幫助寧心安神。
同時,老年人應按時作息,不宜睡前躺在床上看手機;下午3點以後不宜飲用濃茶。此外,子女的問候和陪伴聊天等心理上的安撫,對於解決老年人失眠問題比藥物更有效。
在應對季節性健康問題方面,老年人也可充分運用中醫藥方法。
徐鳳芹説,老年人多屬氣虛體質,抵禦外邪能力不足,秋冬季節容易感冒,應以益氣固表的方法來預防。調理可採用平補的方式,比如服用黃芪燉雞湯補中益氣,食用山藥粥健脾養肺,通過大棗茶調和營衛。
秋季老年人容易情緒低落、鬱鬱寡歡。中醫認為,異常過度的情緒會損傷臟腑功能,調節老年人情志的方法在於疏通肝氣和補益心脾。專家提示,老年人可選擇聽古典民樂、參加社區活動等方式舒緩情緒,另一方面,家庭和社會也應給予老年人足夠的支持和陪伴。
中醫講究“治未病”,用正確的方法養生能夠事半功倍,但養生方法的運用也應因人而異。
葛金文舉例説,“飯後百步走”本意是通過舒緩的運動促進脾胃消化和運化水飲,但並非所有老年人都適合。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飯後立即走路,可能導致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易引起頭暈、乏力、心絞痛甚至更嚴重的意外。
“三高”老年人養生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楊戈提醒,這類人群宜清淡飲食,可選用山楂、冬瓜、洋蔥等具有化痰活血作用的食材;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適量食用核桃、黑芝麻等潤腸通便食物以防便秘;運動宜溫和舒緩,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