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伏玻璃企業聯合減産,到多地水泥、鋼鐵行業推進錯峰生産,再到汽車行業規範賬期,一場覆蓋多個重點領域的反“內卷”行動正在展開。這些舉措不僅是行業自律的體現,更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深刻信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和“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頗受關注。當前,我國部分行業還陷於“內卷式”競爭困境,其根源在於創新能力不足和發展方式失衡。當競爭停留在價格層面而非價值創造,當比拼局限於規模擴張而非技術突破,産業升級必然受阻。
科技創新是打破“內卷”的關鍵突破口。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實踐證明,從材料優化到結構創新再到技術迭代,技術創新總能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實現從價格戰到技術戰的轉變。
關鍵環節“一子落”,創新驅動“滿盤活”。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家企業,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當前,在高端芯片製造、基礎軟體儲備、先進材料研發等方面,我們仍面臨一些“卡脖子”困境。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當然,發展新質生産力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要求,科學理性、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盲目招商、重復建設等現象仍然存在,個別地方仍在通過&&“保護政策”扭曲市場邏輯。投資失敗後,地方盲目“輸血”又拉長了行業調整周期,加劇“內卷”。對此類現象,要加大改革力度,該捨棄的捨棄,該轉型的轉型。近一段時間,多個部門明確整治“內卷式”競爭,着力破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為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政府層面,要致力於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為企業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市場層面,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各司其職、同向發力,才能真正營造出激發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生態。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內卷式”競爭或許能帶來一時“虛胖”,但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面向“十五五”,以科技創新擺脫“內卷”,以新質生産力開 啟發展新篇,我們必將迎來更可持續的發展前景。(本報評論員安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