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精準供給暖夕陽——養老服務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夏子麟、王俊祿、張璇
歲歲重陽,敬老情長。重陽節之際,記者在北京、浙江等地走訪看到,養老服務一線工作者圍繞銀發群體需求精準破題,推動適老化改造、優化資源供給、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案例,讓“夕陽時光”浸潤溫情。
聚焦多元需求,織密養老服務“保障網”
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貫通協調,加強各類養老服務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場景的協調聯動。
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的李奶奶,年過八旬,腿腳不便,最擔心獨自上廁所和洗澡。專業機構為李奶奶家進行精準改造:在衞生間安裝扶手和沐浴椅,鋪設防滑墊,設置起身助力裝置,在臥室和走廊安裝小夜燈和跌倒監測雷達。“改到了心坎裏,我踏實,孩子們也放心!”李奶奶高興地説。
浙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4年8月啟動“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以來,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模式,有效激發老年人參與積極性,全省已推動7.6萬戶家庭完成改造。
為破解適老化改造的標準缺失、供需錯配等難題,北京市發改委在7個區推出首批9個適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樣板間,將防滑地面、智能扶手等改造要素標準化呈現,並集成了入戶評估、施工監理、産品諮詢等一站式服務。“樣板間讓抽象的政策變成可觸摸的解決方案。”適老化設計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説。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楊志偉介紹,北京全市已建成120家“一體多用”的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聯動36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900多家專業服務商,構建起“外賣式”服務體系,將助浴、助醫、助餐等服務精準送達老人身邊。

10月27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北山街道寶石社區71歲居民毛小妹展示適老化改造後的廚房吊櫃。(新華社記者黃宗治 攝)
養老到“享老”,銀發經濟跑出“加速度”
10月13日晚,中國鐵路北京局“777銀發青年專列”從石家莊站啟程,百餘位銀發旅客帶着期待奔赴草原。車廂扶手加裝防滑膠套,軟臥車廂配備慢病應急包……這趟列車搭載着滿滿的“適老心意”。“車輪上的銀發團”正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增長點,銀發經濟正從“潛力市場”加速轉變為“現實引擎”。
浙江省安吉縣上墅鄉董嶺村,是長三角聞名的“上海村”。最近村裏又迎來了一批上海老年團。游客張女士説:“我每年都會來董嶺旅居,這裡不僅能提供優質的住宿、健康的餐食,還引進了許多新業態,讓我們老年人在這裡更好地享受生活。”
“2024年安吉縣旅居老年人約100萬人次,旅游收入逾2.6億元。”安吉縣民政局副局長戴杭賓説。
5G、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銀發産業深度融合,不斷為銀發經濟發展“拓寬賽道”。
外骨骼機器人助力老人行走,智能養老機器人通過AI語音交互緩解獨居老人的孤獨感……今年7月,40支參賽團隊在2025北京智能康養機器人應用大賽上,圍繞“智能科技助力養老服務”的主題展開角逐。
隨着更多政策紅利的釋放、更多創新成果和産品的落地,銀發經濟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還逐步成長為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

10月24日,在北京市豐台區北宮鎮養老服務中心,志願者正手把手教老人製作“松鶴延年”盆景。(新華社記者夏子麟 攝)
多要素保障,不斷夯實養老服務發展根基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地方正通過資金、人才等多要素協同保障,積極回應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持續夯實養老服務發展根基。
在杭州市上城區,14個街道中已有4個街道老齡化率超40%。上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2年至2025年,全區發放各類養老金補貼2.89億元,惠及老年人386萬人次。真金白銀的投入,正轉化為老年人觸手可及的幸福感。
2023年,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修訂完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人才隊伍建設指明方向。
通過“增量擴容、提質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北京市養老服務從業者突破3.6萬人。
不久前,安吉縣民政局組織開展家庭照護者能力培訓,老年護理從業者、民宿農家樂業主等紛紛報名參與,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還進行了按摩、急救等實操訓練。“持續開展養老護理員、養老職業技能等大賽,不斷激勵養老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安吉縣民政局養老服務科副科長劉祎男説。
財政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2024年,全國財政用於養老服務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過5600億元,年均增長11%。這些資金如源頭活水,滋養着養老服務每個環節。
“當資金、人才與科技形成合力,養老不再僅僅是社會命題,更成為每個人都能安心期待的美好生活階段。”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教育分會總幹事張勁松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