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準協同根治“造景式”政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13:50:0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以精準協同根治“造景式”政績

字體:

  某地斥資數億元建設的“有軌電車”項目,因規劃脫離實際,開通後日均客流量不足百人;多個城市爭相打造的“國際會展中心”,實際使用率不足三成。這些投入巨大卻效益低下的工程,折射出部分地方在發展理念和資源配置上存在嚴重偏差,存在債務風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房地産、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有序化解”。這一要求包含了對一些地方舉債搞“政績工程”等問題的解決思路。

  “造景式”政績,本質是發展理念的異化與治理體系的失范。一些地方脫離發展實際和群眾需求,陷入“為亮點而造景、為政績而競爭”的誤區:低效産業園遍地開花,各類新城新區規劃遠超實際需要。這些項目在決策時缺乏科學論證,建設中不計成本,運營時卻門可羅雀,不僅造成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成為制約地方長遠發展的沉重包袱。其背後,往往存在着片面追求短期顯績、忽視長遠發展的扭曲政績觀,以及決策機制不完善、監督約束不到位等深層次問題。

  精準施策是破解資源錯配困局的首要之策。建立健全項目論證和評估機制,充分考慮地方財力可持續性和項目運營可行性。具體而言,要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績效評估體系,對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營維護等進行全過程監管,確保每一分財政資金都用在刀刃上。

  協同發展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之舉。全會強調“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這要求在更大範圍內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例如,在都市圈範圍內統一規劃交通網絡,共享公共服務設施,避免因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

  科學決策是防範資源錯配的重要保障。重大項目決策必須經過充分論證,建立專家評審、公眾參與、風險評估相結合的決策機制。特別是對於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要開展前瞻性研究,充分考慮人口變化、産業轉型等長遠因素,從源頭上杜絕“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現象。

  債務約束是遏制盲目擴張的制度紅線。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建立嚴格的舉債審批和問責機制,將債務管理融入項目決策全過程。對脫離實際承受能力的項目一律不得審批,同時建立健全項目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從制度上堵住“造景式”政績的融資渠道。

  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不是曇花一現的形象工程,而是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破除資源錯配困局,戒除“造景式”虛功,我們才能切實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推動發展的刀刃上,為現代化建設築牢堅實基礎。(本報評論員張麗娜)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