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基金三季報陸續披露,又有一批前期漲幅較大的熱門産品動向曝光。
A股行情演繹到三季度末,在板塊輪動中接連誕生了多只“翻倍基”,其中重倉算力股的永贏科技智選以194%的漲幅脫穎而出,成為前三季度的“冠軍基”。最新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在資金熱捧下,該基金規模從二季度末的11.66億元增長至三季度末的115.21億元,單季增近9倍。
此外,年內創新藥同樣表現不俗,長城醫藥産業精選等亦漲幅超過100%。在漲勢放緩的三季度內,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繼續保持樂觀並採取加倉操作。
前三季“冠軍基”規模暴增
10月22日,永贏科技智選披露了三季報,前十大重倉股中,年內大放異彩的光模塊龍頭股“易中天”(新易盛、中際旭創和天孚通信)位列前三,這三大重倉股為該基金凈值貢獻良多,其餘重倉股分別為深南電路、滬電股份、生益科技、太辰光、瀾起科技、仕佳光子和長信博創等。在科技股暴漲的行情中,永贏科技智選僅在第三季度就實現了99.74%的漲幅,接近翻倍。
與半年報相比,生益科技、瀾起科技、仕佳光子新晉前十大重倉股,持倉市值分別為9.19億元、6.35億元、5.24億元,勝宏科技、工業富聯、源傑科技則退出前十大。
三季度內,永贏科技智選的份額從二季度末的7億份猛增至三季度末的34.66億份,且隨着基金凈值接近翻倍,該基金單季度為投資者帶來了47.15億元的利潤。由於凈值表現出色,該基金的規模也水漲船高,從二季度末的11.66億元增長至三季度末的115.21億元,單季增長近9倍。
基金經理任桀在三季報中&&,全球雲計算産業仍值得重點關注。他指出,最近幾個月,AI模型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全球旗艦模型正在通過不降價、限流、降規等方式進行實質性“提價”,甚至可能調整商業模式(從訂閱到按量),而token數保持100%的季度環比增長,算力投入保持10%~20%的季度環比增長,意味着AI模型的價值模型明顯優化,與模型能力、性能、用戶數、商業化等方面的發展密不可分。
醫藥“翻倍基”繼續加倉
雖然近期有所回落,但前三季度內,創新藥也是持續數月的主線行情之一,板塊內亦誕生了多只“翻倍基”,如長城醫藥産業精選前三季度漲幅約為102%。
最新披露的三季報顯示,長城醫藥産業精選的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信達生物、三生制藥、熱景生物、益方生物、諾誠健華、舒泰神、中國生物制藥、一品紅、科倫博泰生物和康弘藥業。
其中,舒泰神、中國生物制藥新晉十大重倉股,石藥集團、澤璟制藥被退出前十大重倉股。
份額方面,長城醫藥産業精選由二季度末的6.79億份增至三季度末的9.32億份,基金規模則從11.32億元增至17.90億元。
三季度內,該基金凈值曲線先揚後抑,單季漲幅一度超過40%,但隨後回落至兩成左右。基金經理梁福睿在回顧行情時&&,創新藥作為二季度具有科技屬性的優勢資産逐漸進入調整階段,一方面主因是創新藥上半年漲幅較大較快,另一方面是以TMT(科技、媒體和通信)為主的科技板塊暴漲帶來了資金層面的分流,增量資金離場導致三季度內A股創新藥回調幅度遠大於H股。
不過,長城醫藥産業精選的股票倉位依然在上升,從二季度末的75.89%升至三季度末的82.18%。
梁福睿&&,當前時間點,諸多創新藥個股已經極具性價比。他介紹稱,三季度內持倉個股基本圍繞臨床數據讀出、管線海外授權和國內銷售放量三個角度展開,並重點提升了非腫瘤領域的持倉佔比,而海外授權預期逐漸回歸平穩是持倉個股股價回調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可判斷創新藥板塊已經進入個股阿爾法時段。
科技、醫藥仍被看好
行情步入四季度,科技、醫藥板塊隱有調整之勢,但多數基金經理認為,這兩大熱門板塊後續或仍有上漲空間,但在選股端需要更加仔細遴選。
梁福睿近期&&,按照“股價=估值×基本面”的簡單算法,創新藥基本面依舊向好。從最新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摘要也可以看出不少數據上的亮點,更重磅的口頭報告還沒有來,疊加後續還有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等行業大會陸續到來,創新藥全球競爭力逐漸加強的趨勢基本是確立的。
“悲觀一點來看,如果市場後續整體相對一般,那麼持倉個股有利好還是會有正向反饋,只是不會再出現年中那樣隨便就能暴漲賺錢的狀態。在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能靠自身研發創新熬出來的行業沒有幾個,創新藥肯定算一個,我自己也是創新藥基金持有人,我相信未來。”梁福睿&&。
任桀則認為,相比2023年—2025年科技大廠基於現金流的投資,新雲廠商掀起的舉債投資、芯片與模型廠商的相互投資可能會將全球AI算力投資推向更高水位。此外,隨着模型和算力架構的深度匹配,計算、通信、存儲的配置方案變得更加豐富,將帶來更多産業鏈的機會。對於光通信和PCB行業,預計2027年有望成為新技術交匯的大年,CPO、OCS、Scaleup的光方案、正交背板、中板、載板等技術有望進入落地期,相關新品的價值量變化和滲透率提升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報中,任桀還以相當大的篇幅提示了雲計算這一火爆板塊的後市風險。“我們相信雲計算行業長期具備較大成長空間,近幾個季度也有不錯的表現,但不要用過去的業績去預測未來,任何風險資産都不是只漲不跌的,要當心估值擴張周期後的均值回歸。”任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