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滬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擴容;推進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統一對外開放……一個個關鍵事件性坐標,繪就“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市場從“通道式開放”邁向“制度型開放”的歷史跨越。
這五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波譎雲詭,中國以堅定的開放姿態,給全球投資者以“確定性”“定心丸”。
五年很短,只夠瞥見中國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若干精彩瞬間;五年亦很長,足以展開一幅國際投資者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長卷。
碩果纍纍 中國金融市場“朋友圈”越來越大
2025年10月初,德國法蘭克福,全球金融業齊聚於金融界“奧運會”Sibos年會,感知金融發展的一線風向。
在今年的會場上,多家中資機構亮相。他們在各自的環節和主題發言中,無一不在倡導“協作”與“開放”。中國銀行董事長葛海蛟在會談時&&,中國銀行願與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繼續深化合作,積極推動SWIFT治理改革和創新發展,攜手為全球金融業合作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不管是參展、演講或是參會,都反映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持續開放以及中資機構國際化水平的顯著提升。”SWIFT北亞區總裁楊文説。
近年來,我國穩步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雙向開放,在國際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參與度、影響力、話語權顯著提高。在中資金融機構紛紛“走出去”貢獻中國智慧的同時,“引進來”的外資金融機構同樣絡繹不絕。
一組數據可以折射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積極成效:
——中國債券在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中的權重逐步提升;人民幣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前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
——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十四五”期間,中國證監會新增核準14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
——截至7月末,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産超過10萬億元;截至8月末,共有907家境外機構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持股規模9493億元;目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引資的量和質都有了顯著提升。”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峰對記者&&,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不斷深化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主動對接國際金融規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和外資金融機構來華投資布局。
紛至沓來 制度型開放重塑中國投資吸引力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是一場與國際投資者互利共贏的雙向奔赴。
“我們對中國市場的看法從來不是只看一年、兩年的投入與回報,而是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裏不斷夯實業務發展的基礎。”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妍妮對記者説。
在過去的五年裏,國際環境愈發嚴峻複雜,保護主義陰雲密布、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蹣跚。在這樣的背景下,外資何以紛至沓來?
——論高質量發展之姿態,中國敞開大門增益世界。
“中國與亞洲、歐洲、中東、南美等市場的聯動性不斷增強。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市場的穩定性和經濟增長韌性,為推動全球經濟均衡發展注入新動能。”德意志銀行中國區總經理、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彤對記者説。
——論市場空間之廣闊,“投資中國”是必選項。
2024年,按照世界銀行給出的數據和算法,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購買力已是美國的1.6倍;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地位愈發穩固;貨物貿易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
朱彤&&,中國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重要消費市場,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外資機構希望保持充分參與中國市場,以實現自身的長期發展戰略。
——論高水平開放之速度,中國機遇帶來業務突破。
“我們見證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不停加速——在外資准入條件上做減法,在提升營商環境、推動互聯互通上做加法。”陳妍妮説,受益於這些政策支持,摩根大通在過去五年裏,實現了多個“第一”的業務新突破,包括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期貨公司等。
“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服務業市場准入大幅放寬,證券、基金、期貨、壽險等金融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優化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漸次落地。
這五年裏,金融業開放實現了從“通道式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跨越,這意味着開放更注重“對標國際規則”,以實現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領域的開放。
這也是更高水平的開放。例如,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和相關金融管理部門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並推動其生效實施。深入開展《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金融服務及《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規則研究,持續做好我國加入CPTPP和DEPA的相關工作……
——論發展之動能,國際資本加速流向創新高地。自今年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中國資産價值“再發現”熱潮愈發涌動。5月,摩根大通第21屆全球中國峰會在上海開幕,匯聚了來自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1400多家企業的超過2800名參會者。9月,在瑞銀證券一年一度的中國A股研討會上,來自美國、中東地區的國際投資者較往年顯著增加。
近期,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在美國進行了為期一週半的調研後發現,超過90%的投資者明確&&願意增加中國市場配置,這一比例為2021年初以來最高。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科技以及新消費成為最受關注的主題。
“以創新賦能的新經濟産業的全面崛起,為全球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遇,並帶動跨境貿易和投融資的需求增長。”王雲峰説。
乘勢而上 以更實舉措推進開放再下一城
中國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步伐堅定,一系列新政策正在醞釀之中。
此前,金融管理部門有關負責人曾透露:將複製推廣自貿區、自貿港擴大制度型開放的經驗做法,支持外資機構參與更多金融業務試點;發布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方案,進一步優化准入管理、投資運作等安排;研究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負責人近日&&,將持續加強金融市場和相關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持續深化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站在新的階段,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金融領域未來的高水平開放又有哪些期待?
“政策的確定性、連貫性以及透明度,對於很多跨國企業來説,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何耀東對記者&&,作為一家外資金融機構,希望看到中國資本市場繼續提高市場化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進一步降低投資中國資産的“門檻”以及整體的交易成本。
何耀東説,進一步擴大投資産品種類,充分考量相關法規在海外市場和國內的差異化等舉措,都有助於海外投資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市場的運行規則,更充分地管理投資風險,從而提高他們的投資意願。此外,在投資者保護方面,讓外資投資人能獲得與境內投資人同等的待遇,將進一步增強他們長期投資中國的信心。
王雲峰則期待,以中國“智”造為代表的新經濟産業,尤其是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無人機、機器人和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價值潛力將被更多海外投資者發現。與此同時,中國在創新領域的領先優勢,以及“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雙向賦能,將有助於打造一個更為高效的金融市場體系,吸引更多資本流入,最終賦能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開放立潮頭。可以預見的是,隨着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進一步彰顯,隨着開放活力進一步釋放,中國金融市場必將成為更多外資投資興業的重要&&,為全球投資者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提供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