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兩山”理念和“雙碳”目標願景下,“十四五”這五年裏,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作為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之一,“綠色金融”已成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着力點。
這五年,我國實現了從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跨越式轉變。綠水青山遍神州,産業與金融逐“綠”同行,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綠意盎然,答卷亮眼
驅車從福州機場前往寧德,一路青山疊翠,碧海無際。天生麗質的生態本底、多元充沛的清潔能源、高能富集的創新土壤在這裡交匯,孕育出了世界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銷量“雙冠王”——寧德時代。
放眼神州,如寧德時代般閃耀的綠色企業已是星羅棋佈。“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産業實現了新的飛躍,在多個細分領域引領全球:
2024年,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産業鏈,為全球提供了80%的光伏組件、70%的風電裝備、60%的動力電池。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合計新增裝機7433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規模。未來隨着風電光伏發電持續快速增長,風電光伏裝機超過火電將成為常態。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連續10年穩居全球第一,綠色低碳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能源結構轉型帶來的經濟與生態變化肉眼可辨。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四五”以來,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2024年森林覆蓋率達25%以上,比2020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貢獻了全球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
——202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期,主要資源産出率卻提高了12%,一“降”一“升”之間,綠色發展內核更加穩定。
數據的背後,是多層次、廣覆蓋的綠色金融體系,為綠色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充沛的“金融血液”。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以來,我國深入推進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項目開發新模式創新,有100多個項目獲得金融機構支持,已獲得授信金額2164億元,發放貸款764億元。
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各類綠色金融工具的市場需求激增,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市場規模均居全球前列。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中國綠色貸款餘額約為42.4萬億元,綠色債券餘額超過2.2萬億元。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標誌着我國在碳金融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96億噸,累計成交額478.26億元。2024年,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金額達181.14億元,創年度新高。
“如今,我國已初步形成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主體,綠色股權、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等多元業態協同發展的綠色金融體系,持續為綠色産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資金支持。”光大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告訴記者。
擘畫藍圖,點綠成金
中國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絕世名卷《富春山居圖》,讓富春江兩岸的秀麗山水聞名天下。如今,在浙江建德富春江畔,一座華東地區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正在開足馬力建設。
項目建成後,它將成為華東電網負荷高峰時強大的“充電寶”,更是長三角地區消納風電、光伏等間歇性新能源的堅實後盾,預計每年可為浙江及華東地區電網系統節約標準煤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6萬噸。
項目建設方協鑫集團對記者&&,雖然建德抽水蓄能電站計劃總投資高達125.25億元,但我國儲能市場發展確定性很強,公司非常看好該抽水蓄能電站未來的經濟效益。
一個個綠色超級工程的落地,背後是一系列高瞻遠矚的謀劃。“十四五”期間,我國從頂層規劃方面堅定推進“雙碳”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相繼&&,為綠色産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鼓勵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綠色産業,202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2025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相關意見和實施細則繪就的清晰“路線圖”,不斷推動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實踐閉環。
“‘十四五’期間,綠色金融已從概念走向實踐,成為主流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金融支持,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在他看來,相關部門圍繞綠色標準、激勵措施、産品創新、風險防控等方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和低成本資金直接降低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同時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綠色金融活動。
在融資端,金融服務模式新意頻出。“你減碳、我降息”,這種將貸款利率和溫室氣體減排等ESG表現相挂鉤的新型融資模式,讓天合光能相關業務負責人驚喜滿滿。
近日,天合光能與興業銀行簽署ESG挂鉤貸款協議。天合光能負責人介紹,這筆貸款通過創新的動態利率機制,將貸款利率與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等ESG表現挂鉤。“這讓ESG從一項可能被視為‘成本’的投入,轉變為了能為公司創造真金白銀回報的戰略投資。”
在浙江麗水,杭州銀行積極創建零碳銀行網點,通過支持麗水市多批次全區屋頂光伏項目、充電樁項目、山區縣農光互補項目等氣候投融資項目建設,助力麗水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
在消費端,“碳賬戶”“碳積分”“螞蟻森林”等將個人用戶低碳行為轉化為積分權益,正在成為綠色産業與綠色金融雙向奔赴的重要注腳。
通過創新的綠色低碳積分體系,中國銀聯已聯合39家商業銀行發行了近800萬張綠色低碳卡,並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共建公交、地鐵等13個綠色場景的碳減排模型,鼓勵持卡人通過綠色消費積累低碳積分,來兌換豐富權益,以推動低碳理念傳播推廣。
一系列創新模式,讓綠色金融成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鮮明體現,也持續護航綠水青山在神州大地延伸。
創新融合,綠動新生
10月17日,創立僅10年的新材料企業道生天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這家年輕的上海企業,所産風電葉片用環氧樹脂系列銷量已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登陸資本市場,更將為其發展裝上“加速器”。
道生天合董事長季剛對記者&&,公司IPO募投項目主要是新能源汽車膠粘劑的擴産,這是公司又一款重要産品,已獲得海內外一系列頭部車企和電池廠商的認可。道生天合上市後,資本市場為公司提供了並購等多元化的産業拓展工具,可以縮短公司進入新行業的周期,加快公司發展新質生産力、成長為“&&型材料企業”的步伐。
金融“活水”浸潤新能源、低碳環保、綠色交通等領域,助力“新三樣”産業加速崛起,也為新質生産力發展蓄能聚勢。
“十四五”期間,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産業向“綠”向“新”轉型,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一大批綠色技術、新能源、環保企業通過IPO登陸科創板、創業板和主板市場。
“在金融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下,綠色金融不能‘單兵突進’,而需處理好與其他四篇大文章的關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對記者説。
他建議,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的融合重點可涵蓋多個層面,包括面向綠色、低碳相關的科技企業與科技創新,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産品與服務,支持和引導科技企業在創新活動中進一步保障綠色與可持續原則等。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展望“十五五”,産業與金融將繼續攜手,執“創新”之筆,以“綠色”為墨,共同繪就“美麗中國”的新畫卷。(記者溫婷 王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