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全球文明對話中的朱子文化新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10:13: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探尋全球文明對話中的朱子文化新貌

字體:

  琴書五十載 活水潤古今

  探尋全球文明對話中的朱子文化新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的這些詩句膾炙人口。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開創性地把孔子學説上升到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形態,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開創了儒學的新天地,被後人尊稱為“朱子”。他所創立的理學被稱為“閩學”,福建因此成為僅次於孔孟之鄉的儒學重地。

  如今,朱子掬過的清水,仍在福建的山谷中蜿蜒流淌;朱子識得的姹紫嫣紅,還在八閩大地的輕風中搖曳生姿;朱子走過的路,就在我們腳下不斷延伸……

  2025年是朱子誕辰895周年和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一場國際盛會——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將於10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舉辦。

  山水之間,我們尋訪朱子足跡,叩問朱子文化的重要價值與現代意義。放眼全球,我們期待“理行天下”,攜手打造立己達人、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園。

  尋跡:朱子走過的路,在我們腳下延伸

  國慶中秋8天長假,超過500萬人次涌向福建省南平市。南平是朱子理學萌芽、發展和集大成之地。碧水丹山間,處處可見朱子蹤跡:當你走下高鐵站,在“奇秀甲東南”的詩意海報旁,“卡通朱子”向你微笑;當你在九曲溪中乘竹筏而下,耳邊可能響起筏工“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的詩意講解,那是朱熹筆下的《九曲棹歌》;通往天游峰途中,當你踏着一片蒼翠走進朱熹園,就可以更深入地走進“大儒”朱熹的理學世界。

  朱熹園,又名武夷精舍,建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這裡著書立説、講學授徒長達8年,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易學啟蒙》《周易本義》等重要著作。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説:“我到山東考察時專門去看了孔府孔廟,到武夷山也專門來看一看朱熹。”在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朱熹是古聖先賢,很多人來到武夷精舍,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智慧。”南平市朱子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副研究員吳吉民告訴記者,2023年底展廳重新布展完成,吸引了眾多游客、旅行社和研學團前來參觀。

  武夷精舍裏,兩位歷史學家的名言張挂在顯眼處,他們道出了朱熹這位儒學巨擘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蔡尚思先生詩讚:“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錢穆先生斷言:“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

  從武夷精舍驅車40多分鐘,可以到達武夷山五夫鎮,這裡是朱熹從師就學40餘年的地方。14歲那年父親去世,朱熹受父親遺命同母親來到武夷山五夫裏(今天的五夫鎮)居住,“琴書五十載”。

  走進這座浸潤“朱子理學”的千年古鎮,沿着鵝卵石鋪就的興賢古街往裏走,可以看到朱熹講學立説的興賢書院,還有濟災救荒的朱子社倉。走到興賢古街旁的文公山下,巨大的朱子雕像映入眼簾。雕像高71尺(約23.66米),寓意朱熹71年的生命歷程。雕像左手持卷,右手捧心,仿佛正向世人講述“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理學精髓。

  國慶期間,武夷山朱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姜立煌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尋芳五夫、朝聖朱子”的邀約。生於五夫鎮的姜立煌給記者念了一首打油詩:“不去天游等於白游,不坐竹排等於白來,不到五夫沒有讀書。”他説,朱子的很多作品都在五夫完成。比如,大家熟知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根據考證,這首詩作於朱子37歲時,當時他在五夫家中照顧老母親並研學著述,理學思想碰撞出靈感火花,遂寫下千古名篇。

  1192年,朱熹離開五夫定居建陽(今南平建陽區),8年後辭世,葬於建陽黃坑大林谷。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祝熹説:“以前很多人覺得理學比較約束人,對朱子保留着刻板印象。現在越來越多人來到考亭書院和寒泉精舍,逐漸改變了看法。”

  考亭書院初名竹林精舍,在建陽區麻陽溪畔、玉枕山上,是朱熹創辦的最後一所書院,也是他的終老之地。朱熹在這裡著書立説、講學授徒,構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學體系,形成影響深遠的“考亭學派”。福建自2021年起已成功舉辦三屆考亭論壇。今年第四屆考亭論壇將作為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一項重要活動同步舉行。

  寒泉精舍在建陽區莒口鎮馬伏村,是朱子創辦的第一所書院。“寒泉”出自《詩經》的《邶風·凱風》,後世用“凱風寒泉之思”表達孩子感念母親之情。朱熹在寒泉精舍為母守孝、專心治學,與友人研討切磋,完成理學入門書《近思錄》等著作。如今的寒泉精舍於2024年重建。今年暑假,很多父母帶着孩子前來參觀,在“敬萱孝母、寒泉修心”的主題展陳中體會朱子的孝道文化。

  因為和朱熹母親祝夫人同姓、和朱熹“同名”,祝熹對推廣朱子文化有一份特殊情懷。他介紹,考亭書院和寒泉精舍相隔不遠,附近有武夷夢華錄宋代主題街區、建盞文創園,大家走走逛逛,不知不覺受到朱子文化熏陶。“致廣大而盡精微。不是所有人都要了解朱子那麼多。很多人通過環帶(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書院、古街等有了直觀感受,再慢慢發現朱子的不尋常之處。”祝熹説,“先日常,再偉大。先走近,再理解。”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葉添介紹,201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朱子祭典(南平)、朱子家宴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南平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後制定首部實體性地方性法規《南平市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條例》。在文化遺存保護方面,結合當下持續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南平對眾多朱子文化遺存進行了精心修繕和保護,完成了考亭書院朱子書房及朱子文化數據庫、寒泉精舍、武夷山朱子文化園(二期)等一批標誌性保護項目建設。如今,南平已登記保護的朱子文化遺存多達140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11處。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宋靈珊給記者展示了一份《福建省朱子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大事記(1982—2025)》。三明市尤溪縣多次出現:1982年,尤溪縣被確認為朱子誕育地;1985年,尤溪縣成立朱熹學術研究會;2001年,尤溪縣全面啟動朱子誕育地復原工程……

  去年第三屆考亭論壇在三明市尤溪縣舉辦。尤溪鐫刻着朱熹生命中最初的烙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其父朱松,舉家南遷入閩,先後到政和、尤溪做縣尉。朱熹1130年生於尤溪,在這個鐘靈毓秀的千年古縣度過了7年時光,留下了“孩提問天”“沙洲畫卦”等故事。

  福建很多地市都有朱子遺存。漳州閩南書院山長葉明義告訴記者,朱子曾出任漳州知州,主政一年零六天。如今,在漳州白雲岩紫陽書院可以看到朱子題寫的對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上聯説儒者肩負社會道義,兩袖清風,可昭日月,下聯説儒者&&社稷蒼生,身在書齋,心懷天下。

 問道:穿越古今,朱子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總書記一路往裏走,到最裏面一間屋舍,看到墻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駐足凝視良久。”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建光對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的這一幕印象深刻。

  張建光説,朱子繼承發展了孔孟的民本思想。理論上,他從天理的高度論述民本思想,為孔孟的民本思想找到了本體論的依據。實踐中,朱子身體力行為民造福。初任福建同安縣主簿,他把《左傳》的“視民如傷”作為座右銘。擔任地方官9年,他在抗災和辦教育上政績突出。

  朱熹曾積極説服地方官員設立民間社倉,將從官府和富戶借來的糧食存放於社倉內,平時可將糧食借出,待秋收後附帶利息還回來。經營幾年後,社倉便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儲備糧”,可在必要時賑濟災民。後來各地相繼效仿“朱子社倉”。

  這些年,張建光多次應邀到福建各地作《我向總書記匯報朱子文化》專題講座。他客觀分析朱子理學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系統闡述朱子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 啟發聽眾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的精神實質。

  “朱子理學的最大特徵是新儒學。”作為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張建光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解讀朱熹的文化價值。他認為,孔子創立的儒學,歷經1000多年,面對佛教等挑戰,已呈現內部不足等特徵,朱子繼往開來,在孔子之後集儒學之大成,開創了中國儒學的新時代。

  今天談到朱子,繞不開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朱子所提的“存天理、滅人欲”等“令人反感”的觀點。接受採訪的多位專家&&,朱子某種程度上被誤讀了。朱子提到:“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肯定正常的需求,反對過分的慾望。張建光説,當時南宋偏安一隅,“西湖歌舞幾時休”。朱子希望統治者和達官貴人節制過分的慾望,希望有志於成為聖人者更加自律。今天,我們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把朱子文化精華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重新認識和發現朱子文化的“本來面目”和歷史意義。

  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品端計劃10月25日在福建省圖書館為大家講解“朱熹與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在他看來,朱熹作為中華文化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以自強不息激勵進取、以兼容並包促進融合、以自我批判推動革新、以重視人生彰顯人文關懷、以愛國主義凝聚民族認同。“這些思想已融入中華民族性格,成為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熹的新儒學世界中,除了民本思想之外,最廣為人知的是教育思想。中國朱子學會顧問朱清説,朱熹推行書院理學一體化,書院主講“四書”,促進中國思想史上“繼往聖、開來學”,培養了一代代秉持和踐行“修齊治平”理想的人才。朱熹過化書院60余所,在閩北親手創辦的寒泉、雲谷、武夷、考亭等4所書院裏,完成《近思錄》《四書集注》等主要研究成果;其制定《白鹿洞書院學規》,倡導德育為先、知行統一,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發展。

  朱清介紹,中國古代創辦書院對中華教育、學術、藏書、出版、建築等事業的繁榮及社會主流意識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為民族融合、中華一統做出巨大貢獻。新時代掀起了“書院熱”。目前全國修復和新建的書院逾4000所,大批歷史上影響大、文化上貢獻大的傳統書院得到精心保護和修擴建,社會教化功能革故鼎新顯見成效;現代書院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經典傳承異彩紛呈。

  今年是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依託設立在武夷學院的宋明理學研究中心,南平先後完成“朱子學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國家級和省級社科研究項目28個,編撰出版《朱子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弦誦悠長——南平書院古今》《朱子在南平——朱子文化遺存講解詞》等學術專著與普及書籍,為朱子文化保護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借梯登高,南平與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達成長期協作共識,深化與中國人民大學、暨南大學交流合作,組建考亭書院學術委員會,建立國際儒學聯合會朱子研修基地,推動設立中國孔子基金會朱子文化專項基金,借智聚力做好朱子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提升閩北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

  活化:人間煙火裏朱子文化可觸可感

  在福建,朱子文化不是塵封在歷史典籍中的古老符號,而是跳動在山水市井裏的鮮活力量。它是孩子們參加“朱子杯”中華詩詞大會等特色活動的瑯瑯誦讀聲,也是古琴演奏家們跟隨朱子撫琴而歌的婉轉曲調——朱熹是古琴大師,撰有《琴律説》,創作有《月坡》《碧澗流泉》《水清吟》等多首琴曲。

  諸多禮樂儀式,讓朱子文化變得可觸可感、可親可近。福建省南平市熹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雷希穎和妻子羅雨馨的婚禮,是在他的家鄉南平市政和縣舉辦的,遵循的是朱子禮俗。“現在的朱子婚禮既吸收朱子文化精髓,又根據現代社會需求推陳出新,受到年輕人歡迎。”

  過去,“禮不下庶人”,“禮”被認為只適用於士和大夫以上階層。朱子為百姓制禮,讓“禮”在尋常百姓家扎根。“成年禮、敬師禮、祭祀禮、婚禮等朱子‘四禮’在南平各地復興。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浸潤着我們的日常生活。”雷希穎説。

  作為土生土長的政和人,雷希穎小時候爬家鄉的青龍山,路過雲根書院,沒有意識到這裡和朱子有什麼關係。後來他漸漸了解到:政和是朱子家族入閩首站。從祖父開始,朱子一家三代跟政和有很深的淵源。雲根書院是朱子父親、時任政和縣尉的朱松創辦的。朱子的祖父、祖母和叔叔都安葬在政和。父親在政和祭拜掃墓時,常攜朱子在身邊。成年後的朱子每次到政和,都要到雲根書院和星溪書院講授理學,弘揚孝道。

  本屆考亭論壇上,雷希穎計劃分享他打造“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的故事。在他看來,朱子著有“經史子集”26部140卷,字數約2000萬字,涵蓋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皇皇巨著令人生畏,需要重新發掘,“古語今説,讓朱子文化更貼近今天的年輕人”。

  從2015年至今,通過10年努力,南平市青年新媒體團隊打造“大話熹游”卡通朱子形象,推出了200多部動畫短視頻,開發了100多款集趣味與內涵於一身的“茶、盞、竹、水”系列文創産品,並推動卡通朱子IP與廈門、泉州、漳州和新疆昌吉的IP聯動,實現了完全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讓雷希穎自豪的是,團隊打造的卡通朱子,已成為南平城市文化IP。“在南平各個地方,包括公交站牌、高鐵站、一些單位的佈告欄,你都能看到卡通朱子形象,它已融入城市的文明建設中。”

  在文藝産品創新方面,南平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朱子文化特色的文旅精品。大型文旅山水史詩劇目《月映武夷》今年4月首演,它以朱子文化為內核,深度融合建盞、建本、龍魚戲、儺舞等南平非遺元素。依託世界單體最大的沉浸式室內水幕舞&,通過舞蹈、視覺影像與舞&裝置的巧妙結合,通過《月映萬川》《白鷺翩躚》《天心明月》等篇章,生動呈現朱子幼年啟蒙、青年求知、中年研學、晚年傳學的求學悟心之路,打造宏大唯美的文化視聽體驗。一些年輕人&&,以前對朱熹的了解僅限於名字或一些詩句,看完演出後突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大儒,開始查閱相關資料。

 對話:跨越海峽,走向世界

  “朱子理學從清朝到現在,一直影響着台灣。”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説,&&市每年9月28日會在孔廟舉辦釋奠典禮,現在台灣一些書院也供奉着朱子,“很多都是遵循朱子家禮的規範在做”。

  潘朝陽今年到北京、上海、廈門、山東等地交流,此次因故不能來南平參會,但他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兩岸朱子文化之旅。“台灣年輕人需要更多到大陸交流,感受朱子文化在大陸社會中鮮活存在的情景。”

  葉明義説,朱子祠堂制度對閩南人聚族抱團、向海而生、拓展海上絲綢之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受朱子影響,閩南人的傳統家族觀念特別強。數百年來,無數閩南人過台灣、下南洋,必帶着祖先神主和祖廟香火,祠堂制度、祠堂文化也隨之傳遍閩南人聚居的角落,他們的祭祖活動大多保持了傳統,多數和祖籍地祭祖方式相通。”

  在朱清看來,隨着朱子學的傳播,至清末中國各地先後建書院7500多所,為鞏固“大一統”中國發揮重要作用。康熙至同治170年間,福建書院再度興盛,鰲峰、鳳池、正誼、致用等四大省城書院享譽東南,成為全台灣書院“祖庭”,強勁推動“閩學(朱子學)東傳”。

  這些年,南平市圍繞打響文化對&合作品牌,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建立中華文明兩岸高端學術“研學坊”,辦好“一論壇、一講壇、一課堂”等系列聯培聯研聯講活動,深化海峽兩岸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多主題、多層次組織學者講學、學生研學、聯修家譜等,以文為媒架起“連心橋”。同時,以武夷山朱子故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為&&,連續多年舉辦“武夷之友”閩&港澳青年交流等活動。

  朱子文化不僅是聯結兩岸的紐帶,而且是助推國際文明互鑒的橋梁。翻閱《福建省朱子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大事記(1982—2025)》,其中多次出現外賓來福建交流朱子文化的信息:韓國新安朱氏中央宗親會、新加坡文化旅游團、馬來西亞朱子後裔……

  中國朱子學會秘書長、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謝曉東説,在東亞,朱子學在朝鮮半島積澱了五六百年,在日本也有三四百年歷史;在東南亞,朱子學在越南積澱了五六百年,後來隨着華人傳播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明末清初,朱子學由來華傳教士帶到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近幾十年來,北美的朱子學研究也有較大進展。

  在謝曉東看來,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學命題,肯定人類各個文明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強調理性説服而非武力脅迫,倡導王道觀念和天下觀念,“在全球文明對話中具有重要價值”。

  張品端認為,朱熹“理一分殊”中的“理”可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起來,“朱子承認人類共同價值,相信各個國家可以求同存異平等對話,很有現實意義”。

  2021年3月以來,南平市先後與國際儒聯共建朱子研修基地,合作開展國際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吸引10多個國家留學生到南平市研學。

  與此同時,“朱子之路”研學品牌已連續舉辦18年。今年7月,第十八屆朱子之路暨2025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在南平市開營。來自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的漢學相關專業在華留學生,齊聚朱子故里,在沉浸式研學過程中體悟朱子文化,理解中華文明,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和不同文明互學互鑒。(記者 許雪毅)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