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科”話|乳腺癌,為何“偏愛”肥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21:29:12
來源:新華網

嘮“科”話|乳腺癌,為何“偏愛”肥胖?

字體: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李佳巍)過度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催化劑”,不少惡性腫瘤也“偏愛”肥胖人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王昕説,過度肥胖是乳腺癌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尤其在絕經後,肥胖會明確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

  食堂工作人員為學生搭配低脂營養餐。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為何乳腺癌會“盯上”肥胖群體

  乳腺癌每年全國新發病例超過35萬例。乳腺癌屬於激素依賴性腫瘤,肥胖導致的激素變化、代謝改變是乳腺癌更“偏愛”過度肥胖人群的主要原因。

  王昕介紹,特別是絕經後女性,由於卵巢功能下降,脂肪組織承擔了雌激素的合成工作,此時肥胖會使雌激素升高,加速乳腺癌細胞生長。對於多數絕經前女性來説,“腹型肥胖”也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原因和絕經後女性脂肪增多導致雌激素增加是同樣道理。

  説起減重,不少網友“一肚子委屈”想“吐槽”。專家提醒,也許是因為此時你的身體已出現“抵抗”行為,因而讓減重變得艱難。

  所謂“抵抗”,即過度肥胖易出現“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等疾病,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升高。這種情況下,不僅讓“減脂”變得艱難,高胰島素水平還會促進細胞生長,甚至可能“幫倒忙”為癌細胞快速繁殖提供“溫床”。

  參加減脂課的學生在訓練前佩戴心率帶。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王昕認為,肥胖不僅僅是“脂肪多了點”那麼簡單,它還可能導致身體處於一種長期的慢性炎症狀態。體內過剩的脂肪會分泌一些促炎因子,這些因子會塑造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微環境,激活癌細胞的生長信號,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過度肥胖正是通過激素、代謝、炎症這三條通路相互疊加作用,導致乳腺癌更易‘盯上’肥胖群體。”王昕説。

  “多胖”需要警惕乳腺癌患病風險

  並非所有的胖都能稱之為“胖”。“我媽覺得我胖了”“早起稱體重又重了”等可能並不是真胖,也不會影響健康。

  王昕説,“減肥不完全等於減體重,我們更關注‘減脂’而不是‘掉秤’。”體重下降可能只是水分或肌肉流失,真正有益健康的是降低體脂率、特別是減少內臟脂肪。

  居民在活動室學習瑜伽。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對於我國成年女性來説,“多胖”才需要警惕乳腺癌患病風險?王昕提示,當BMI(體質指數)達到超重/肥胖、腰圍≥85 cm或出現代謝異常則需要引起重視了,代謝異常包括甘油三酯升高、HDL偏低、空腹血糖/胰島素升高、血壓升高等,有以上症狀即便BMI正常也需要高度警惕,“大肚子+代謝異常”也需要高度重視。

  “判斷肥胖與否,不僅需參照體重秤數字,還需結合腰圍、體脂率、代謝指標綜合判斷。切不可主觀臆斷,盲目減肥。”王昕説。

  體重管理是預防乳腺癌的有效“工具”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中,還包括遺傳、年齡增長、已知致病基因突變、緻密乳腺等因素。這些因素都是現階段難以通過主觀能動性改變的,屬於不可改變因素。

  “但也有許多致病因素是可以通過調整健康生活方式,可控可預防的。其中把體重管理好是重中之重。”王昕説。

  酒精攝入、缺乏運動、久坐、長期睡眠不足、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長期高能量/高糖飲食、哺乳時間較短或未哺乳等因素都是屬於乳腺癌高危因素中可干預因素。“如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等均可通過體重管理達到一個良好的生理狀態,盡可能使身體處於一個激素、代謝等健康平穩的環境中,不給癌細胞提供機會。”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醫生在為患者手術。新華社發

  專家還提示,女性日常一定要注意觀察自身乳房變化,了解自己的乳房“平時狀態”。

  乳腺癌最典型的症狀是乳房內出現“不痛不癢”的腫塊;部分患者可能在乳房皮膚上發現類似酒窩狀的凹陷,形成類似“橘皮樣”的變化;也有患者可能出現乳頭血性溢液、乳頭回縮等情況,這些症狀都是乳腺發出的“警報”。

  專家建議,除了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狀態,日常需定期篩查。建議35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一次乳腺篩查;小於35歲的女性,兩年進行一次篩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大於30歲就要每年定期篩查一次。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