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外,眾多參觀者冒着嚴寒排隊等待入館(2024年1月24日攝)。新華社發(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供圖)
銀幕之上,當電影《731》的光影再一次刺痛黑暗,每一道歷史的傷痕,都成為今天守護和平的動力;
鏡頭之外,電影《731》的原型地“平房”——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又經歷了怎樣的傷痛和重生?
“平房”,一個再普通不過甚至近乎“土氣”的名字,背後卻是非同尋常的故事:從一個移民的屯落,淪為侵華日軍細菌戰基地,再從戰爭的廢墟中艱難站起,成為匯聚新中國多個“第一”的工業重鎮,而今,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奮勇擔當……這片承載着民族沉痛過往的土地,在新時代奔涌的大潮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被擊碎的“太平”願望
提起平房區,很多人本能地把“平房”一詞理解為平頂建築,其實不然。
據《平房區志》記載,清代後期,此地原名義和屯,後寄託村屯太平之意,改名為平房屯。
那麼當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何以選址平房?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道出個中始末。
實際上,日本對細菌戰研究由來已久。1930年,軍醫石井四郎極力鼓吹細菌戰,“缺少資源的日本,應該開發細菌武器”——他的狂妄設想得到了軍界高層的讚同。1932年8月,石井四郎在日本東京陸軍軍醫學校建立細菌研究室。他急需活人進行實驗,因此將細菌研究基地轉建在中國東北地區,其目的一是可以得到大量活體實驗材料,二是便於日後對中對蘇作戰需要。
這支臭名昭著的細菌部隊一開始建在哈爾濱南約70公里的五常縣背蔭河鎮。對這段歷史,很多人並不知曉。
9月17日,在哈爾濱市哈東萬達影城,主創人員出席《731》全球首映儀式。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934年,背蔭河細菌研究基地發生一起越獄事件,一個叫王子陽的人帶領30多人越獄,12人逃脫。他們逃到新發屯和陳家崗屯等地,後加入東北抗聯。1937年王子陽在木蘭戰役中英勇犧牲,時任東北抗聯第三軍第三師代理師長。2017年在木蘭縣附近找到王子陽的墓,2020年他被追認為烈士。該越獄事件和王子陽也被寫入不少影視作品當中,例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懸崖之上》、趙林山導演的《731》都有呈現。
越獄事件發生後,石井四郎意識到背蔭河的秘密已難以守住,於是做出遷移決定,惡魔把目光投向當時的哈爾濱平房地區。
平房地處長白山系張廣才嶺支脈丘陵地帶,地勢高,受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小;距離哈爾濱市中心十幾公里,既能保持與城市的必要&&,也能與人口密集區隔開距離,保證隱蔽性……這些都成為石井四郎選擇平房的原因。
這是8月15日拍攝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731部隊由此在平房建起秘密軍事基地,經多次擴建,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這片區域壁壘森嚴,成為日本在中國細菌戰的武器研究中心和指揮東南亞戰場細菌戰的大本營。
其中,俗稱“四方樓”的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是最核心區域。“四方樓”呈“口”字形,長約151米、寬約101米,內有特設監獄關押被實驗者,包括鼠疫、霍亂、炭疽等各種傳染病病原菌都是他們的研究對象。至少3000人被當作“活體實驗材料”,包括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等,沒人能活着走出去。
至1945年,731部隊官兵、軍屬共計3497人。1940年後該部隊每年都有鉅額“特別預算”軍費,印證着一場自上而下有組織、有預謀的國家犯罪。
整個平房地區受盡了日軍瘋狂踐踏蹂躪。為加強細菌基地防範,侵略者強行拆遷黃家窩堡、劉家窩堡、正黃旗五屯等村屯,拆毀民房約1700間,強佔良田無數,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還有被招騙、強抓去從事苦力的勞工,更深受摧殘,朝不保夕。
據史料記載,為應徵勞工,有些人家弟替兄、子替父,小則十幾歲,大者近花甲,凡不願意去者必遭毒打。為防勞工逃跑,實行“十人聯保”,一人出事責其九人。受折磨致死者甚多,集中埋在正黃旗五屯北的荒野,人稱“勞工墳”,佔地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
當1945年8月日本敗局已定,731部隊全員參與了毀滅罪證:一是焚燬資料,除石井四郎等人帶走最重要資料外,其餘皆燒燬;二是炸毀設施設備;三是殘殺被實驗者,平房鎮幾乎變成廢墟。
廢墟上崛起新中國工業重地
新中國成立伊始,平房到處是戰爭留下的殘垣斷壁,是一個相當落後的農業區域。“一片荒草窩,人少兔子多,吃水搖轆轤,做飯磚支鍋,颳風一身土,下雨水成河,耗子編隊走,烏鴉來唱歌”,這些順口溜描繪出當年環境的艱苦。
在平房區委辦主任方恒玉辦公室有一摞厚厚的資料,他説:“平房是‘先有廠後有區’。”1949年開始,國家組織全國各地建設大軍挺進北大荒,其中大批幹部、工人、技術人員匯集於平房,一部部機器轟鳴震天,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揭開了平房工業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序幕。
這是101廠(今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第一塊鋁板(1956年攝)。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平房就佔了4項。”方恒玉如數家珍,它們分別是國營120廠(今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安)1項、122廠(今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項、101廠(今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輕)2項。這些在今天依然是“國之重器”的企業,改寫了平房歷史命運,1953年11月平房設區級建制,劃為哈爾濱市郊區,命名為平房區,全區人口4萬餘人。
無數建設者懷揣熱忱在這裡扎根,工業的火種在這片命運多舛的土地上熊熊燃燒。新中國第一架直升機直5、第一架輕型噴氣轟炸機轟5、第一架武裝直升機直9B、第一台渦輪軸航空發動機、第一爐合金鋁水……一個又一個國內“第一”在這裡誕生。
這是參加101廠(今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主廠房施工建設的勞動大軍(1953年攝)。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在三大廠歷史展廳裏,透過一張張老照片,還能感受到那個沸騰年代的創業激情。雖然條件艱苦,但人們始終充滿昂揚鬥志。始建於1952年的101廠被譽為“中國鋁鎂加工業的搖籃”,改寫了我國同類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到1965年,其年産鋁鎂合金能力達3.62萬噸,形成“一家供全國、全國靠一家”的我國鋁鎂合金材料保障基地。
工業的建設發展帶動百業漸興。在《平房區志》裏有這樣一段記載:“至60年代,這塊解放後廢棄荒蕪幾年的舊軍事區域,已舊貌換新顏,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擁有10余萬人口,廠房、住宅樓林立,道路等公共設施一新,各項事業比較齊備的新興城市工業區。”
平房區一些保留至今的城市主幹道,據説與共和國這些新工廠的建設很有關係。當年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建設者們,豪邁地稱這裡為“新的邊疆”,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所在的“新疆大街”由此得名。南北向的“友協大街”取蘇聯專家協助建廠之意,是援建的見證。
上世紀90年代,東北工業經濟效益普遍下滑,企業步履艱難。接之而來的國企改革,是一場刻骨銘心的轉型陣痛。
從百分之百吃“計劃飯”轉為吃“市場飯”,平房區的央國企圍繞轉換機制、增強活力和提高經濟效益加快改革。東輕通過聚焦主業,打破了傳統“大而全”經營格局。1991年至2005年,東輕69項重大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2007年中國鋁業公司重組東輕,東輕開啟跨越式發展。東安依託改革創新激發了活力,研製生産的國産運7飛機動力裝置——渦槳5系列航空發動機,以及DA462微型汽車發動機等産品暢銷全國。2004年東安與哈飛整合,組建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在中國製造業500強列第81位。
“哈南”的新使命
新時代,平房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積澱,夯實“穩”的基礎,釋放“進”的後勁。
2016年平房區與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區政合一”管理體制,2017年全域納入哈爾濱新區規劃範圍。新區規劃範圍493平方公里,包括江北一體發展區和江南政策協同區。其中江南政策協同區為平房區全域,定位“哈南現代製造産業集聚區”。
平房區副區長、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余定志説,平房區全力打造航空、汽車、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主導産業,現已形成26個國家級産業基地,集聚企業近2萬家,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老”産業是振興基本盤,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催動着老樹發新芽。
作為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東輕的國産大飛機機翼板材成功研發,打破了國外封鎖,使國際市場同類産品的價格大幅下降。
余定志介紹,2023年平房區航空産業集群獲評國家級航空裝備創新型産業集群,2024年平房區航空配套産業集群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以平房區為核心的哈爾濱航空集群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成為我國航空産業體系最全的地區之一。
在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工業機器人在生産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同時擁有汽車發動機、自動變速器、增程動力系統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2024年N25TM甲醇增壓發動機點火成功,填補了國內大排量甲醇發動機空白。
東安動力正加快推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在公司數字化車間,全自動智能視覺檢測生産線上,6&2000萬像素的工業相機“火眼金睛”,將産品圖像與標準模板及缺陷庫實時比對,“無死角”檢查。“錯裝、漏裝和瑕疵會第一時間被發現,系統即時報警攔截,確保産品裝配精準無誤。”公司副總經理王福偉説。
“新”産業帶來了新希望,是振興發展的關鍵增量。
在哈爾濱聯合飛機大型無人直升機産業基地,新下線的重載無人機鉑影T1400排成一列。這款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達1400公斤,升限6500米,航程900公里,在農林植保、物流運輸、森林防火等領域有廣闊應用前景。
聯合飛機集團副總裁劉芳國説,黑龍江航空産業基礎好,擁有大農田、大森林、大湖泊、大界江,發展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豐富。目前T1400市場表現良好,公司明年將衝刺生産1000架的目標。
工人在波司登(哈爾濱)智能製造生産基地生産羽絨服。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2024年初的冰雪旅游熱讓“爾濱”火爆出圈,羽絨服龍頭企業波司登北上冰城投資,落地在平房區,成為黑龍江冰雪經濟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
在波司登(哈爾濱)智能製造生産基地,一件羽絨服從剪裁到成衣只需兩三個小時;今年9月,羽絨生産加工也進入試生産階段,帶動黑龍江“黃金羽絨帶”鵝産業鏈整體升級。依託數智&&,羽絨生産車間僅需4人,人均生産效率較傳統工廠提升200%至230%。未來,波司登還計劃在哈爾濱建立保暖防寒及冰雪運動裝備産品科技研發中心。
去年8月,中國移動智算中心(哈爾濱)節點正式投産,為産業發展升級提供重要算力支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黑龍江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剛説,哈爾濱的冬季寒冷漫長,一年約7個月可為機房提供自然冷源,節省了大量費用。作為全球運營商首個全國産化單集群規模超萬卡大算力工程,其總規模達1.84萬張智算卡,算力6.93EFLOPS,相當於300多萬台高性能計算機算力水平,算力輸送實現地市1毫秒、省內5毫秒、全國20毫秒傳輸。
數據顯示,平房區(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佔全省41.7%,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全省31.5%。老工業基地的新動能加速匯聚迸發。
別回頭,向前走;別忘記,來時路
2024年初的哈爾濱,冰雪旅游現象級爆紅,其中最讓人感動的一幕就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裏,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人們裹着厚厚的羽絨服,排起長長的隊伍,靜靜地走進那段歷史。
“這裡排起的參觀長隊沒有隊尾,因為14億中國人都在來這裡的路上……”一位在館前直播的博主對他的粉絲説。
從那個冬天開始,陳列館人流猛增。而自2015年8月15日新館落成以來,它的累計接待量已超過1600萬人次,近期日均訪問量1.2萬人次。
七三一遺址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細菌戰遺址群,2012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4年11月啟動舊址保護性修繕工程,2015年8月新館開放。其外形如同飛機的黑匣子,寓意着這裡記錄了731部隊不可告人的罪惡秘密。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內,用六國語言刻錄在序廳墻上的“反人類暴行”五個大字異常醒目。金成民説,揭露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目的,在於啟示世人認知、銘記、思考和汲取歷史教訓,全面深刻反思戰爭與醫學、戰爭與良知、戰爭與和平,尊重人權與自由,倡導文明與和平,抑制歷史悲劇的重演。
館外,陽光如瀑傾瀉而下。今天的平房,繁榮祥和,處處透出勃勃生機。
這裡工廠雲集,工業文明的根基深厚。具有年代感的高大紅磚廠房裏,火紅滾燙的鋁水奔流、鋼花飛濺,大型裝備轟隆隆作響;自動化生産車間裏,靈巧的機械手臂“上下翻飛”,現代化生産氣息撲面而來。
這裡有全國首家以冰雪文化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哈爾濱冰雪文化博物館人頭攢動,萬餘件展品揭示出哈爾濱冰雪經濟崛起的深厚基礎。平房區冰壺館是哈爾濱亞冬會賽事承辦地,這裡兼具研學基地功能,成為“體育+文旅”實踐地。
這裡古樹名木眾多,生長着城市最濃的綠意。全區有342株古樹名木,其中300多年的火榆陪伴着幾代人成長,樹榦粗壯得要幾個人才能合抱,虬曲枝幹見證百年風雨依然枝繁葉茂。
…………
平房區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既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也是繼續奮發前行的注腳。
隨着近期電影《731》公映,七三一遺址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平房也被更多人所了解。
“若你記得,我便活過。”——在七三一本部舊址舉行的電影《731》拍攝歷程特展,生動還原了電影創作場景和過程。從銀幕到遺址,光影與實物共同築牢記憶防線,讓歷史被更深刻地銘記。
金成民説,今年中秋國慶假期陳列館累計接待參觀者11.14萬人次,同比增長26%。
在陳列館出口處,有這樣意味深長的句子:“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別忘記,來時路,有民族苦難,有國仇家恨。”
走出昏暗的展廳,那一刻,陽光格外溫暖明媚。
這就是“平房”,歷史的記憶與時代活力在這裡交織碰撞,讓人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記者強勇 劉赫垚 趙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