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感受科技魅力 激發科學夢想——高校科技展館激勵青年學子傳承科學精神
新華社記者許祖華、楊思琪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探索航天科技的奧秘,在西北工業大學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體驗農業科技的發展脈絡……大學裏的科技展館讓青年學子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時,既激發了科學夢想、傳承了科學精神,更激勵他們主動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仿佛置身於中國航天事業的時光長廊。
始建於1986年的哈工大航天館是全國高校規模最大、展品最豐富的航天主題展館。展區分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哈工大與中國航天”等四個主題展廳和“導彈”“發動機”兩個專題展廳,通過數百件珍貴的航天實物和模型,全方位展現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歷程。
在這裡,從見證我國導彈技術發展重要里程碑的“東風二號”導彈實物,到開啟中國航天新紀元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再到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返回艙,每一個展品背後都凝結着無數中國航天人的心血與智慧。
這裡還有來自月球和火星的“信使”:嫦娥五號、六號月壤採樣任務鑽採子系統和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上的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智能結構,代表着中國航天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尖端技術,承載着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精神。
在“哈工大與中國航天”展廳科研成果展區,哈工大服務航天強國建設的諸多標誌性成果,是哈工大與中國航天事業同頻共振、同向同行的生動注腳。
在航天館擔任講解員的哈工大計算學部2024級博士研究生孫浩坦言:“講解工作促使我深入鑽研,將課堂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這是一種寶貴的學習體驗,也讓我對未來的科研工作充滿期待,立志做一名不懈追求真理、勇於探索未知的追光者。”
“運-20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款大型多用途運輸機,代號‘鯤鵬’,其研製背後蘊含着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的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室外展場,一架運-20物理樣機展開鋼鐵之翼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成為這裡最受矚目的“明星”展品。
作為西工大展示“三航”特色與軍工底蘊的窗口,軍工素質教育實踐中心按照“以實物展示‘三航’科技演進史”的設計思想進行建設,滿足學校航空、航天、航海學科教學實驗、實踐及國防科普教育需求,支持“總師型”人才培養,普及“三航”科技知識,傳承弘揚國防軍工文化。
中心的室外展場為“三航”整機展區,展示代表性“三航”裝備;室內展館規劃建設航空、航天、航海主題展館和發動機、無人機專題展館等。
目前室外展場已完成一期建設,展出運-20、轟-6、殲轟-7和“東風二號”導彈等。室內展館中國航空史臨展廳、藝術廳已建成,其他專題展館正在建設中。
“中心將努力建成反映‘三航’科技創新發展歷程、展示‘三航’發展成就和科學家精神的重要陣地。”西工大博物館建設籌備處處長李小聰説。
擔任學生講解員的西工大電子信息學院2024級本科生余錦揚説:“這裡展示的大國重器背後,有不少西工大校友和科研團隊的深度參與和貢獻,承載着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作為一名西工大學子,我們要以師長為榜樣,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今年開學季,位於陜西楊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成為新生了解農業科技發展和學校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熱門打卡地。
西農大博覽園是集農業科技展示與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建有昆蟲博物館、動物博物館、土壤博物館、植物博物館、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5個專業博物館。作為西農大服務教育、教學、科研、科普的重要基地,博覽園以新穎獨特的展示形式,豐富的標本、實物、文物、模型以及現代化手段,展現了動物、昆蟲、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歷史。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新生們沉浸於博覽園各展館之中,眼前的展品與學校的農學、植保、動科、資環等專業緊密關聯,使他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提前感知專業魅力,上了一堂生動的專業認知課與思政實踐課。
西農大資源環境學院2025級本科生楊子澤深有感觸:“作為一名西農大的學子,我們要深植農業情懷,錘煉為農本領,用所學的知識服務‘三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