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輕露重秋意濃 寒露時節為何單衣漢少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8 10:07:16
來源:中國天氣網

風輕露重秋意濃 寒露時節為何單衣漢少見?

字體:

  今天(10月8日),我們迎來寒露節氣。作為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時節我國北方逐漸進入寒冷階段,南方秋涼漸至。民間有“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閒”、“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等諺語。為何此時單衣漢少見呢?

  進入寒露節氣,我國冷空氣活動愈發頻繁,氣溫也進入了快速下降的時段。常年此時,北方地區從涼爽逐漸向寒冷過渡,晝夜溫差進一步拉大,南方地區則告別暑熱轉向秋涼,民間有“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之説。

  為何寒露時節單衣漢少見?中國天氣網通過盤點1991年至2020年氣象大數據發現,立秋後各地氣溫呈持續下降趨勢,寒露期間降溫節奏明顯加快,是秋季日平均氣溫降幅最大的節氣,降幅可達3.41℃。我國平均最高氣溫會在下半年首次跌破20℃,平均最低氣溫也降至5.81℃。此時,單衣已難以抵禦早晚寒涼,民間廣為流傳的“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提醒人們注意保暖,尤其要避免腳部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由於天氣寒涼,寒露時節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寒露寒露,遍地冷露”這一諺語也直觀體現了這一特徵。

  天氣雖然寒涼,田間地頭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寒露時節,我國仍處於秋收、秋種、秋管的重要時期,“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閒”、“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等農諺正體現了此時農業生産的繁忙景象。

  由於氣候差異,南北方的農忙大不相同。寒露時節,北方地區忙着搶播小麥,農諺“寒露種麥正當時”、“寒露到霜降,種麥日夜忙”生動勾勒出農民順應節氣、搶種小麥的場景。在南方,早熟晚稻開始收割,民間有“寒露到,割晚稻”之説,而中晚熟晚稻仍處於灌漿期,“寒露吹了風,晚稻穀子空”、“寒露一場風,十個米甕九個空”等農諺提醒農民需防範寒露風災害對稻穀産量的影響。

  “嫋嫋涼風動,淒淒寒露零。”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詩句,道盡了寒露時節的清冷意境。作為二十四節氣中首個冠以 “寒” 字的節氣,標誌着自此秋景由盛而衰,萬物逐漸走向凋零。隨着氣溫下降,我國季節分佈也有了明顯變化。寒露期間,秋季前沿向南推進到南嶺,江南大部迎來秋天,冬季範圍也迅速擴大,長城以北陸續完成秋冬轉換。

  寒露時節,天高雲闊,北方層林盡染,南方蟬噤荷殘,正是登高望遠的好時候,古人喜歡在此時結伴游山、飲酒,又稱“辭青”。此時節,螃蟹豐腴肥美、菊花遍地盛開,人們也喜歡在此期間吃螃蟹、賞菊花、品菊花茶、飲菊花酒。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寒露時節,秋風送爽,我們不妨趁着這大好時光登高遠眺,看天空遼闊,看山色斑斕,與秋天正式作別。(策劃/杜冰冰 設計/劉紅欣 數據支持/王也 審核/霍雲怡 張慧 劉文靜 余曉芬)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