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新股發行穩步推進,“硬科技”屬性鮮明。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今年A股市場共有76隻新股上市,較去年同期增加8隻,首發募資額合計750億元,已超2024年全年(674億元)。其中,有36家公司登陸科創板、創業板,佔比47%;15家公司登陸北交所,佔比20%。
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劃分,今年上市的新股主要集中在電力設備、汽車、電子、機械設備等行業。數據顯示,電力設備行業新股數量最多,達16隻;汽車和電子行業的新股數量均為11隻;此外,機械設備行業新股也相對較多,為9隻。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對記者&&,今年以來A股IPO呈現“量質齊升”態勢。註冊制改革下,審核流程更加透明高效,為優質科創企業提供了便捷通道,資本要素正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年內A股IPO數量與融資額同比增長,市場活力顯現,且融資高度集中於華電新能等大型科技項目,凸顯龍頭企業的吸金效應。”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對《證券日報》記者&&,新股中“硬科技”企業佔比攀升,凸顯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領域的資源傾斜,有助於引導資本流向核心技術創新,強化産業鏈自主可控。
9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指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者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已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産行業市值合計佔比。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産力發展,接續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續完善股票發行上市制度。例如,重啟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並將行業適用範圍擴大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正式啟用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等。
從IPO排隊企業來看,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29日,年內已有186家企業IPO申請獲受理,較2024年全年的98家實現大幅增長。其中,來自半導體、醫療保健、汽車、電子等行業的公司數量較多。
值得關注的是,年內有83家擬IPO企業選擇撤材料離場,從終止上市原因來看,有的因板塊定位不符被勸退,暴露出企業盲目“闖關”的投機心態;有的則因業績“變臉”而退場;還有的因科創屬性被質疑,從而終止上市。
劉祥東認為,“硬科技”企業憑真功夫搶灘資本市場,而“帶病”“偽科技”企業則被監管擋在門外。
針對如何進一步防範“偽科技”公司上市,劉祥東建議,一是完善科技屬性認定標準,從研發投入和産出、專利質量、技術壁壘等維度設立量化指標綜合考量;二是強化信息披露監管,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提高保薦機構、審計機構等在盡職調查中的標準和獨立性,嚴防虛假包裝;三是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和行業專家對企業的科技含量進行獨立評審,防止概念炒作;四是加大對欺詐行為的懲處力度,通過提高違法成本形成震懾,推動形成“不敢偽”的市場環境。
展望後市,田利輝預計,A股IPO節奏將溫和提速,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