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26日電 題: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更多“長江經驗”
新華社記者李鵬翔、魏弘毅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26日在湖北武漢發布《碧水奔騰萬里情——新時代長江治理的成就啟示與世界意義》智庫報告。報告全面總結了新時代以來長江治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系統提煉了新時代長江治理的科學方略與世界意義,闡釋了基於共享和尊重的東方治水智慧,展現了中國在江河治理領域的寶貴經驗與獨特貢獻。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新時代以來,沿江地區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開展長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今日長江兩岸,生態向好,發展向新,民生改善,文化繁榮。氣象萬千的長江,是中國治水理念與方式的體現,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的治江實踐,為世界樹立了江河生態治理的樣板。在繼承傳統治水智慧與歷代治江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實現了從大開發到大保護的歷史性轉變。從岸線整治、排污口溯源、污水治理,到長江“十年禁漁”;從長江保護法全面實施,到跨省域跨部門協作,實現科技賦能、法治護航……長江大保護過程中,形成了跨越要素界限、區域界限的系統化、全域化治理思路。新的治理實踐擺脫了傳統流域治理中的孤立和零散,轉向全方位、全鏈條的系統性治理,為應對大河流域環境複雜性、多樣性、跨界性提供了新的參考。
中國的治江實踐,為世界貢獻了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遵循“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思路,長江經濟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形成多個世界級産業集群,實現沿江11省市重點産業有機互融,打造出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開放走廊。在長江流域的發展路徑中,“先污染後治理”的窠臼被打破,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從“二元對立”變為“辯證統一”,發展的時空觀從“一時一地”轉向“長遠着筆”。這一路徑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的具象化體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經濟發展借鑒。
中國的治江實踐,為各國提供了大河文化傳承與交流的新方案。長江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如今,通過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多元融合,不斷發展的長江文明培育和涵養着全新的江河文明形態。如今行走長江兩岸,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如火如荼,傳統文化從“活”到“火”,文旅産業蓬勃發展,長江文化的系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重要成果。以長江為依託,中國近年來積極關注大河流域文化研究保護,舉辦大河文明對話研討會等活動,助力世界大河文明和治理經驗的交流互鑒。
長江所承載的,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也是一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答卷。長江的故事,正在成為世界聆聽東方、理解中國的綠色注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中國實踐,正在從長江走向世界、啟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