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6日電(記者徐壯、童芳)記者26日從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全國考古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取得新的重要成就。文明理論研究和重大考古項目取得豐碩成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古國時代階段性劃分方案,21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系統推進,1284個主動性考古項目紮實開展,6500余項基本建設考古發掘項目有序實施。青藏高原考古、新疆考古、海岱文明研究、南島語族研究等最新成果,多次登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等國際期刊。
“十四五”時期,“先考古、後出讓”在30個省(區、市)廣泛落實。以四川為例,全國首創配合基建考古“成都模式”,5年來,配合基本建設先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項目近7000項,涉及土地面積30余萬畝,取得重要考古發現百餘處,保障200余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中外聯合考古拓展到亞、非、歐、美的28個國家和地區,中埃孟圖神廟考古、中沙塞林港考古等49個赴外聯合考古項目順利實施。全國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增至99家,考古機構編制達到6400餘人,從業人員突破1萬人。
考古工作步入迅速發展的快車道,“大考古”思路成為行業共識,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文化遺産科技創新中心立項,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開工建設,9家國家重點地區考古標本庫房陸續建成。50個創新團隊入選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職業技能標準頒佈,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專項培養330餘人。150處大遺址、6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40余座遺址博物館共同構成立體、可感的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