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像一本關於‘水與文明’的厚書,每一頁都有值得世界學習的經驗智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近日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感慨道。
時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大河對話”在武漢舉行,與會代表夏澤翰圍繞“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與高質量發展”這一大會主題,暢聊他對“水”的中國觀察,與“水”的中國情緣。
夏澤翰曾多次到訪中國,深入調研中國在治水實踐、生態保護與文明傳承中探索出的人與“水”共生之道,認為這些經驗正為全球水安全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長江江豚在長江宜昌葛洲壩下游附近踏浪前行,與浪花共舞。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夏澤翰與中國“水智慧”的初遇,始於武漢。
1999年,夏澤翰作為水資源管理專家,隨國際團隊來到中國,實地考察長江流域多處湖泊灌區,並與武漢大學在長江流域農業節水技術研究方面開展合作。“武漢大學長期研究培育旱稻品種,專注於可持續灌溉領域,這在全球水資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極具創新意義。”他説。
讓夏澤翰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農民對稻作文化的堅守。“一位農民告訴我,‘因為大米太好吃了’,所以再辛苦也願意種稻。”夏澤翰説,這種對農作物的情感與文化傳承,與他家鄉巴基斯坦的農耕文化認識不謀而合。
“印度河平原的農民同樣因稻米的美味與文化意義堅守種植,也為水資源利用率低及稻米品種培育而苦惱。”夏澤翰説,從長江到印度河,通過河流比較研究,他認識到治水沒有單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的智慧結晶。
在夏澤翰眼中,中國治水智慧的凝結與因水而生的文明脈絡彼此交融、相生相長。
“文明之所以綿延發展,是因為大江大河生生不息的滋養。”他説,長江、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水資源的管理實踐,早已超越“治水”本身,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紐帶。
絲綢之路沿線的石窟、灌溉工程,見證了水脈如何推動佛教、儒家思想的中國化塑造,以及織物、飲食文化等物質文明的遠播交往;端午節至今傳承着賽龍舟、品粽子的傳統習俗,是中國人“享受水、尊重水”的文化表達……“這種將自然生態與文化傳統深度融合的方式,為東亞乃至全球文明交流提供了精神資源。”夏澤翰説。
為了深入探索中國治水經驗,夏澤翰一次次地帶着疑問探尋、求解,從宏觀層面更加系統地認識到中國與“水”共生的具體實踐。
夏澤翰説,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5億人擺脫貧困,其中水利設施建設、節水農業推廣發揮了關鍵作用。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運河工程建設、水電技術發展,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巴基斯坦等國共享成果,這正是“水智慧”跨區域傳播的生動實踐。在生態保護理念下,中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如今水清岸綠,江豚數量回升,河流“活”了起來;中國更將綠水青山視為“寶貴資産”,通過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等舉措,實現了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這對許多面臨水危機的國家極具參考價值。
“人與水的和諧相處在中國體現得十分充分。”夏澤翰對到訪過的中國城市、親眼所見的生動案例如數家珍。他説,北京推動亮馬河治理,沿岸可見人們划船、垂釣,享受假日時光;武漢着力打造宜居空間,東湖與城市有機融合,成為人們放鬆身心的好地方。
夏澤翰還特別關注中國在技術創新與傳統智慧結合上的探索。他説,中國積極探索將衛星數據、5G技術與地面水文監測結合,用大數據優化水資源管理,同時傳承都江堰、靈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生態理念,“這種‘古為今用’的創新性做法,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治水之道,全球共矚。即將啟幕的2025“大河對話”,將匯聚眾多全球治水專家,共同探討大河文明保護與流域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形成一份全球水治理綜合報告,把中國與‘水’共生的經驗轉化為可推廣的全球方案。”夏澤翰説,當前面對全球氣溫上升、農作物用水需求增加、産業耗水加劇等挑戰,中國的實踐經驗無疑提供了重要啟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繼續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水領域的合作,通過知識共享、技術交流,讓中國經驗成為全球流域治理的“共同財富”。(記者 喻珮 田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