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我從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理論係畢業,進入新華社攝影部工作。1969年底,我從總社調往新疆,擔任攝影記者,直至1999年退休。
歲月無言,光影有情。三十載彈指而過,快門聲聲,伴我走過漫漫天山路。奔走在廣袤的“三山兩盆”裏,於壯闊天地之間,我記錄下新疆人民同心建設美好家園、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身影。這些瞬間成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直觀體現。
汽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獨庫公路天山峽谷地段(1983年9月26日發)。
獨庫公路的建設者在大雪中施工(1983年11月22日發)。
參加南疆鐵路建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戰士攀登高山去修路(1978年11月9日發)。
作為攝影記者,“到新聞現場”是有效記錄的先決條件。而這在佔國土面積約六分之一的新疆,難度很大。在新疆從事新聞攝影,我既對舟車勞頓之苦有切身體會,也感受到交通發展之利。
獨庫公路、南疆鐵路、北疆鐵路……這些國家工程的背後,有無數工程兵、鐵道兵為建設新疆的青春奉獻。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現在的獨庫公路成為熱門自駕線路、南北疆鐵路不斷提速更新,天山南北往來更便捷。回望歷史影像,難以忘卻建設者們的爬冰臥雪、鑿山開路。
南疆鐵路起於蘭新路的吐魯番站,跨過吐魯番盆地,穿過天山山脈,到達南疆的庫爾勒,全長476公里(1983年9月21日發)。
朝霞中的北疆鐵路建設工地(1990年9月5日攝)
壯美新疆,雄奇瑰麗。羅布泊、塔克拉瑪幹沙漠、天山冰川之奇,“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科學家、教授學者、石油工人,在萬古荒原瀚海上,接續奏響奮進之音,奔跑在扎根新疆的征程上。
瀚海無垠,荒原無路。採訪路上,我帶着設備,有時在車上被顛簸得像煤球一樣滾來滾去。不管是跟隨科考隊,還是與勘探隊同行,一行人中最辛苦的依然是帶着重大任務的一線科學家與工人。他們面對極端自然環境的樂觀精神打動着我,也激勵着我。
科考隊員正在沙漠腹地進行實地考察(1988年1月12日發)。
羅布泊的海市蜃樓、往事越千年的“樓蘭美女”、沙海出油第一井、彭加木等科學家的不懈求索……無數歷史時刻闖入我的鏡頭。
記者這份職業帶來的滿足感、見證國家前進變化的自豪感,充盈着我,足以讓人將身體的疲憊拋諸腦後,迫不及待期待下一次的出發和採訪。
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海市蜃樓幻景(1984年5月22日發)。
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漢代烽燧(1984年5月22日發)。
“塔中一井”在測試中獲得高産油氣流(1989年11月20日發)。
中日天山冰川氣象考察組正在1號冰川東支海拔4000米的冰表面安裝測試儀器(1983年7月20日發)。
新疆山美、水美、人更美。天山橫貫新疆,山之北,牧民居多,草原游牧文化風情濃郁;山之南,以農區為主,綠洲星星點點分佈在塔裏木盆地。天山南北的農牧民勤懇勞作,既改變了山川模樣,同時也成為壯闊河山的一部分。
普通人的生活變化,是我作為記者關注的重點。對攝影記者來説,於濃郁的民族風情間,定格時代發展的脈搏,描繪多元一體的祖國邊疆生活畫卷,無疑是最幸福的事情。
在新疆麥蓋提縣,人們在農民運動會上參加廣播體操比賽(1976年5月攝)。
新疆新源縣的牧民在草原上勞動(1979年2月19日發)。
新疆新源縣文化館樂器小組的哈薩克族中小學生在演奏樂器(1991年9月28日發)。
由新疆牧區青年組成的導游隊帶領香港游客騎馬登天池雪山(1988年8月31日發)。
身着“天山”牌毛紡織品的女青年(1989年8月19日發)。
到牧區去、到沙漠綠洲去、到生活中去,貫穿着我的記者生涯全過程。幸福着農牧民的幸福,快樂着大家的快樂,我忘情地端起相機,記錄下稍縱即逝的歷史瞬間,才發覺自己早已把新疆當作故鄉。
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農民麻木提用自家的電話組織貨源(1984年11月7日發)。
牧民卡斯娜(右)在天山腳下自辦的氈房旅店熱情接待游客(1991年8月6日發)。
出售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1050隻活羊在機場待運(1983年9月28日發)。
這裡獨具魅力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令世人嚮往。縱馬天山草原放牧,邊疆農民擺攤經商,深山牧民開門揖客,還有大量基層工作人員奔走在為民服務的一線,這是新疆擁抱新生活的歷史腳步。
講述:李廣寬
採訪:胡虎虎
本期主持:呂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