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時節,大運河畔,河北滄州南部的吳橋縣格外熱鬧,街頭巷尾景象日新,數座用於表演或展覽的建築拔地而起,一些文旅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街邊和廣場上,一些身着練功服、手拿各式道具的群眾反復進行雜技巡游演練。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吳橋是馳名中外的雜技之鄉,雜技歷史悠久,幾乎村村有雜技藝人。38年翹首以盼,吳橋終於迎來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首次在當地舉辦。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以下稱吳橋雜技節)將於9月28日在吳橋開幕,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代表世界頂尖水平的雜技節目將匯聚在此。
吳橋人,正以飽滿的熱情和有力的行動,迎接這一場雜技盛會。
技藝根植鄉土
單手倒立、近景魔術……在吳橋縣於集鎮於金生雜技小院,雜技藝人們接連亮出拿手絕活,引得圍觀群眾連連喝彩,不少村民循着鑼鼓聲趕來觀看。
“吳橋雜技節‘回家’了,這是我們吳橋雜技人盼了多少年的事兒啊!”小院主人於金生今年73歲,是國家級非遺“吳橋雜技”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9月5日,雜技藝人在於金生雜技小院內表演。受訪者供圖
吳橋雜技,根植鄉土。
資料記載,古冀州一帶曾流行“蚩尤戲”,即一種人們戴着有角面具互相比武、鬥力的民間游戲,這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雜技的雛形之一。而吳橋,正是古冀州的一部分。
不同於今日的糧棉大縣,歷史上,吳橋土地易澇多鹽鹼,農耕收成微薄,當地縣誌有“人稠土瘠更難堪”的記載。
吳橋人另謀生路。冬春農閒時,他們用碗碟、水壺、板凳等生活用品賣藝糊口。雜技,逐漸從田間娛樂演變為謀生手段。
“吳橋雜技是一種大眾熱愛、大眾參與的文化項目。”吳橋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原所長楊雙印説。如今的吳橋,有不少分散在民間的雜技小院和家庭班社,它們保留着吳橋雜技的大眾屬性,培養了一批批接地氣的雜技藝人。據統計,吳橋幾乎村村都有雜技藝人,全縣有17個雜技專業村、137個雜技演出團體。
資料圖片《我來露一手》。(吳宣 攝)
吳橋縣西側,南運河蜿蜒流淌。
明清時期,漕運逐漸繁榮,吳橋雜技藝人隨船南下北上,逐漸形成“走碼頭”的賣藝傳統。
“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兩岸度春秋……”吳橋雜技藝人們唱着這首鑼歌走南闖北,其中的“條河”就是指大運河。
“吳橋雜技與大運河文化相依相生。”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閆岩説,大運河不僅促進了雜技藝術的傳播,也推動着吳橋雜技不斷吐故納新。
在“走碼頭”的過程中,吳橋雜技藝人學習着各地民間文化精華,吸收了戲劇的程式、曲藝的敘事,乃至西洋馬戲的奇巧,在兼收並蓄中與時俱進。
2006年,“吳橋雜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吳橋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5項、代表性傳承人121人,全縣建立了11個雜技類非遺傳習所,為全國各地輸送了大量優秀雜技人才。
“我們希望本屆吳橋雜技節能夠産生更多滿足文化需求和增強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雜技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成為更廣泛的大眾文藝項目。”吳橋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秀梅説。
産業潤澤民生
秋日午後,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內的彭家班小院傳來陣陣歡呼聲。游客們圍坐在長椅上,來遲的人找不到座位,便站在長椅後踮着腳望去。眾人目光匯聚處,44歲的少班主彭立新正在表演“舞飛叉”。
“家族有練雜技的傳統,到我這兒已經是第四代了。”彭立新説,他8歲開始練習雜技,曾跟着父母到世界各地演出,景區落成後,他們便在此安定下來。
9月4日, 雜技藝人彭立新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內為游客表演“舞飛叉”。(苑立偉攝)
1993年11月,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建成開放,吳橋雜技人有了在“家門口”表演的大舞&。經過多年發展,江湖大劇院、運河美食街、紅牡丹賓館等一批文旅項目相繼落地。這裡成為一座集民俗參與、非遺體驗、博物研學等功能於一體的雜技主題樂園。
漫步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一步一景,步步驚奇。在這雜技“大世界”中的一方方小舞&上,每位雜技人都兢兢業業表演,讓游客們感受到吳橋雜技的魅力。
“景區目前有雜技演藝人員、服務人員300餘人,帶動周邊村街近萬人從事民宿、餐飲、娛樂、文創、運輸等産業。”吳橋雜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牟雙雙介紹,截至8月31日,景區今年接待游客達62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3%。
8月28日拍攝的吳橋雜技大世界鳥瞰圖。(劉天琦攝)
雜技“大世界”之外,相關産業蓬勃發展。
在吳橋縣豐耀雜技魔術道具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機械製造聲此起彼伏,工人們在趕制多個雜技團的訂單。這家公司的産品遠銷俄羅斯、美國、巴基斯坦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現在雜技道具製作融入了機械設計等專業知識,實現了電腦編程操作生産,相關標準更加精細化。”豐耀公司負責人周文明於2012年正式進入雜技道具製作領域。
在周文明看來,道具更新推動了雜技技藝的發展。他説,中幡作為吳橋雜技的傳統節目之一,中幡桿經歷了四代演變。“以5米長的中幡桿為例,最早的竹子材質有20多斤重,後來經歷了鋁合金、不銹鋼,現在變成碳素桿,只有不到2斤重。”
2013年,“傳統雜技魔術道具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吳橋持續推動雜技魔術道具製作産業發展,當地現有10余家雜技道具研發、生産企業,産品多達上百種。
吳橋雜技博物館內一角,擺放着自行車、獨輪車等不同年代的雜技道具。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吳橋縣深入實施“雜技興縣”戰略,打好“雜技+文旅”“雜技+製造”等特色牌,讓這一傳統藝術以創新姿態融入現代産業鏈,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2025年,吳橋縣入選全國第二批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吳橋雜技節的籌辦,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滄州市和吳橋縣成立市縣兩級市場化運營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吳橋雜技節市場化運營工作,當前已有16家合作企業,與1000多家旅行社簽約合作。”吳橋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朱元通説,吳橋縣將以本屆雜技節為起點,堅持“以節興産、以節促建、以節惠民”,書寫從“雜技之鄉”到“産業高地”的轉型新篇。
吳橋連接世界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排練廳內,來自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塞拉利昂等國的27名外國學員正在老師指導下練習雜技。9月2日,20多名外國學員剛剛結束雜技學習,踏上回國旅程。9月8日,27名外國學員就來到這裡,參加新一輪的外籍學員雜技培訓活動。
8月20日,來自孟加拉國的學員在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排練廳內練習雜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牟宇攝
“學校制定了專門的培訓方案,根據外國學員身體條件、掌握技能情況,因材施教,讓他們學有所成。”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辦公室主任劉春曉説,他們將在這裡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習。
自1985年成立以來,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致力於培養雜技與魔術舞&表演專業學生。2002年,學校招收了第一批外籍學員,至今已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雜技留學生700餘人。這些學員回國後大多進入藝術團體或從事雜技教學工作,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副校長王洋的手機裏,保存着一條英文信息,大意是:非常感謝您幫助塞拉利昂雜技學校,像一位父親幫助孩子站起來。這所學校使雜技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體育項目之一……
這條信息是曾在該校學習的非洲學員安娜發來的。她在吳橋看到了雜技藝術普及教育的可能性,將在中國學到的雜技帶回故鄉,開辦了塞拉利昂第一所雜技學校。
王洋説,那些從吳橋學成回國的外國學員,始終記着在中國的學習經歷,有人還會帶着學生、團隊再次回到中國,重溫曾經的學習時光,讓新一代的雜技人感受吳橋雜技的魅力和底蘊。
吳橋雜技走向世界,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
清末民初,一大批吳橋雜技藝人走出國門,足跡遍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世界現代馬戲之父”的孫福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20多歲就出國闖蕩,從馬戲團雜工做起,後創建了“中華國術大馬戲團”。馬戲團先後4次出國演出,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達18年。
此外,還有趙鳳岐、史德俊等一批享譽海外的雜技藝人相繼出現,讓散發泥土氣息、極具東方特色、飽含中國底蘊的吳橋雜技名揚世界。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展館內,展示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雜技學員照片。受訪者供圖
隨着知名度不斷提升,吳橋雜技節成為國際雜技界認可度最高的節慶之一,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巴黎“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並稱為“世界雜技三大賽場”。
“雜技的魅力,在於它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在世界各地播下友誼的種子。”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黨委書記劉建功説,每屆吳橋雜技節的獲獎節目,都是各國雜技節目中的精品,技能水平和藝術表現力都是世界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吳橋雜技學校建校初期推出的節目《晃板》,就在首屆吳橋雜技節上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吳橋雜技學校2004屆埃塞俄比亞學生葉納回國後組建了“非洲夢”雜技藝術團,並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派參賽隊伍參加吳橋雜技節比賽。
“以往是中國人到外國比賽中拿獎並以之為榮,現在世界雜技人把到吳橋雜技節拿獎視為一種榮耀。”劉建功説,這個轉變,要歸功於幾代吳橋人多年的努力與堅守。
自1987年創辦至今,吳橋雜技節每兩年一屆,已成功舉辦19屆。38年來,吳橋雜技節累計邀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名中外嘉賓和雜技藝術家相聚河北,成為世界雜技交流、碰撞、融合與創新的&&。
吳橋,已是連接世界雜技藝術的文化之“橋”。(記者蘇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