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健康,首先看口腔;全身健康,始於口腔健康。9月20日是全國愛牙日,今年的主題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飲食與口腔健康,口腔健康與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今天我們就把均衡飲食、護牙減糖説明白。
不良飲食習慣
口腔健康的“隱形威脅”
游離糖吃太多 糖分為“友好型”的非游離糖和“危險型”的游離糖兩大類。非游離糖是指天然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奶類中的乳糖,以及穀物、薯類中的澱粉。這類糖與膳食纖維、蛋白質等結合,人體消化吸收較慢,也不被口腔細菌直接利用,對健康影響較小;游離糖則是指加工食品中人為添加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和糖漿,以及天然存在於果汁、蜂蜜、糖漿中的糖。
游離糖一進入口腔,就像“能量炸彈”,被細菌暴風吸入,分解産生大量酸性物質,讓口腔pH值迅速降至臨界值5.5以下,導致牙釉質溶解脫礦,致齲菌乘虛而入,引發齲齒。
在齲齒發生過程中,糖、酸、細菌,以及作用時間都是關鍵因素,頻繁進食更是雪上加霜,讓牙齒長期暴露在危險中。而且游離糖能量很高卻並不含營養成分,被人體快速吸收後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長期過量攝入游離糖會增加患上肥胖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概率。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和大於4歲的兒童每天游離糖的攝入量應當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少於25克。算算看,我們一天的“甜蜜配額”就只有一杯奶茶、一瓶可樂或兩杯鮮榨果汁。
長期大量食用酸性食物 長期大量食用柑橘類水果、碳酸飲料、果汁、醋等酸性食品會直接導致牙釉質脫礦,使其變得粗糙、敏感,甚至失去光澤。尤其對於很多原本口感偏酸的飲料或食品,商家為了提升口感,還添加了大量糖,這會對牙釉質産生雙重打擊,最終導致牙酸蝕症或是齲齒。
喝酒和嚼檳榔 酒精入口會刺激口腔黏膜,削弱屏障功能,同時促進有害菌滋生,增加牙周炎的發生風險;其代謝産物乙醛更直接損傷細胞DNA,成為口腔癌的“催化劑”。檳榔纖維粗糙,咀嚼時會對口腔黏膜造成持續性的機械刺激;所含的檳榔鹼等生物鹼也會直接損傷細胞DNA並誘導細胞凋亡,引發慢性炎症與纖維化,與酒精協同增加口腔癌的發生風險。
合理飲食
口腔健康的“營養盾牌”
“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是世界衞生組織對口腔健康的標準。這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科學飲食習慣的助攻。
01 鈣、磷、氟與維生素D:牙齒的“鋼筋水泥”
牙釉質的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其硬度依賴充足的鈣、磷等礦物質。氟能與羥基反應,形成更穩定、更堅硬的氟磷灰石,既能顯著提高牙釉質對酸性物質的抵抗,又能幫助牙齒從唾液中吸收鈣、磷;維生素D是鈣、磷的搬運工,促進腸道吸收鈣、磷,協同加速受損牙釉質的修復和再礦化。奶類等食物中富含鈣;魚類等食物中富含磷;茶葉等食物是氟的優質來源;海魚等食物富含維生素D。
02 膳食纖維:天然的“口腔清潔工”
全穀類和雜糧、筍類和西藍花等蔬菜、蘋果和香蕉等水果,以及豆類等高纖維食物,在被咀嚼時能像“天然牙刷”一樣,摩擦牙齒表面,清除食物殘渣和菌斑,降低齲病和牙周病的發病風險。同時,它們還能通過增加咀嚼次數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性環境。
03 維生素A等:口腔健康的“營養衛士”
維生素A、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通過維持黏膜屏障、促進組織修復和調節免疫功能,共同抵禦牙周病與口腔黏膜病的侵襲。
維生素A能促進口腔黏膜和牙周上皮細胞的正常分化和增殖,增強黏膜的完整性和抵禦外界刺激的能力;維生素B1缺乏會導致口腔周圍神經功能異常(如神經炎);維生素B2直接參與口腔黏膜細胞的代謝;葉酸參與細胞分裂與生長;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增強牙齦及黏膜組織的彈性和修復力。
均衡攝入橙色蔬果(富含維生素A)、綠葉蔬菜、全谷豆類(富含B族維生素和葉酸)、新鮮水果(富含維生素C),以及適量動物肝臟和深海魚類(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全面補充各類維生素,才能守護好口腔黏膜和牙周健康。
04 水分:口腔環境的“調節器”
攝入充足的水分能保持口腔濕潤,沖刷食物殘渣和稀釋酸性物質,減少細菌滋生和口臭的發生。建議每天飲水量達1500~1700毫升(約8杯水),避免用含糖飲料替代水。
延伸閱讀
健康生活從一口好牙開始
1.清潔習慣:每日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用牙線清除牙齒鄰面的牙菌斑,餐後漱口、1小時後刷牙。
2.飲食管理:嚴格限制游離糖攝入的總量、頻率,以降低酸性食物腐蝕牙釉質的概率。合理膳食,規律飲食。用白水替代飲料。
3.生活習慣:戒煙、限酒,並遠離檳榔。
4.定期檢查:每6個月至1年進行一次專業的口腔檢查,監測口腔疾病的風險。
作者: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預防保健科副主任醫師 王笑喆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主任醫師 鄭樹國
策劃:譚嘉 王寧
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