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趙艷老師登上央視《開門大吉》的消息在我朋友圈不斷刷屏。通過視頻,傾聽趙艷老師的講述,看到李祖清老師與主持人的連線,我又想起野豬殿,想起那個書聲瑯瑯的校園。
這是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2024年3月27日攝)。組圖均為陸波岸 攝
野豬殿是一個地名,即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這是都龐嶺余脈莽莽大山間的行政村。都龐嶺是南嶺山系“五嶺”之一,主體橫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恭城瑤族自治縣和湖南永州市道縣、江永縣交界處,山體一般海拔1400米,主峰韭菜嶺海拔2009.3米,為五嶺第二高峰。
2016年3月22日,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李祖清老師的愛人趙德花在家門口幫他穿戴假肢。
因村而得名的野豬殿小學就坐落在這峰巒疊嶂之間。學校有一位老師叫李祖清,他生長在野豬殿村,19歲起在這片大山中教書。1981年,他在一次家訪歸途中被毒蛇咬傷右腳。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他沒能好好治療,導致小腿肌肉萎縮、骨骼壞死,最終只能截肢,落下終身殘疾。
但是,如山石一樣倔強的李老師,沒有因為殘疾而讓自己的事業荒廢。他戴着假肢,幾乎走遍了野豬殿村每一個教學點,從這所學校調到那所學校,年復一年守望著大山孩子的求學夢。2015年11月,李老師年滿60歲光榮退休。因為沒有新老師願意到這片大山中來教書,他接過返聘書,回到野豬殿小學的講&上。
2016年3月22日,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李祖清老師在給學生上課。
2016年3月22日,懷着對李老師的敬仰,我來到野豬殿小學。校舍是一排磚木瓦結構的老房子。李老師敲響上課鐘後,拿着課本走進教室。他聲音洪亮,課上得激情飛揚,開裂的老花鏡後面,雙目炯炯有神。領讀課文時,抑揚頓挫;講解問題時,深入淺出;提醒學生注意課堂紀律時,一臉嚴肅;表揚學生時,滿臉笑容。
學校沒有食堂,李老師中午放學後要回家吃飯。他家離學校不遠,走路20分鐘左右,但是需要經過一段山澗水淌過的路段。當時,山裏春水初發,嘩嘩流水從山上一路奔瀉而下,漫過了這段路面。兩腿健全的人,可以踩着露出水面的石頭,一步一跨而過。李老師腿不方便,同行的周運雄老師臨時找到一根樹枝,一頭抓在李老師手裏,一頭抓在自己手裏,助力李老師一步一躍艱難跨過那段路。這段路程深深感動了我。
2016年3月23日,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校長周運雄在運學生營養餐食材途中停車查看雞蛋是否被震壞。
當時,野豬殿小學只有兩位老師:61歲的李祖清和58歲的周運雄。周運雄是這所學校的校長。由於李老師右腿不便,到鄉政府所在地領取學生營養餐食材的擔子自然落在周運雄肩上。
2016年3月23日,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校長周運雄在領取學生營養餐食材後騎行在回學校的路上。
2016年3月23日,一夜大雨,周運雄天還沒有大亮就穿上雨衣,騎着摩托車穿越彎彎山路,到25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領取學生營養餐食材,然後緊趕慢趕回學校給學生上課。
為了學生的營養餐,周運雄每週至少要這麼跑一個來回,風雨無阻。那一天,我跟着用摩托車馱運營養餐食材的周校長穿越山路回學校。路上,風急雨驟,他時不時停下車來,整一整被風吹散的雨衣,再查看裝在紙箱裏的雞蛋有沒有震壞,接着又往前趕路。
2016年3月22日,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野豬殿小學校長周運雄(右)幫助李祖清老師通過被流水淹沒的路段。
到學校時,聽到摩托車聲的李祖清老師迎出來,兩位老師一起將這些物品抬到房間裏。由於山路顛簸,裝在紙箱裏的雞蛋被震壞了不少。周運雄把好的雞蛋一個個揀出來,洗好留給學生做營養餐。營養餐雞蛋按學生人數發放,震壞一個就少一個,為了讓學生能足量吃上營養餐,周運雄每次都得用自家雞蛋填補那些被震壞的雞蛋。
2016年3月23日,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校長周運雄(右三)和學生一邊烤火一邊煮雞蛋。
下課鐘響了,周運雄放下課本,按學生人數把雞蛋放到鍋裏燒火煮起來。山裏春寒料峭,周運雄和學生圍着火爐,一邊煮雞蛋一邊烤火,歡聲笑語,暖意融融。這幅畫面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在默默耕耘的三尺講&上,還在風雨無阻的彎彎山路間。
2024年3月的一個晚上,李祖清老師在微信聊天中告訴我,野豬殿小學有年輕老師來教書了。這讓我興奮不已,決定再次奔赴近500公里外的野豬殿。3月26日,我從南寧出發,坐動車轉班車,用了大半天時間到達灌陽縣城。第二天一大早,我驅車直奔都龐嶺深處的野豬殿。
掐指一算,整整8年,同樣是一個山花絢爛的季節。這一次,我除了看到當年低矮的磚瓦結構教室變成嶄新的教學樓外,還看到兩位年輕的老師——“85後”李清東老師和“95後”趙艷老師,也看到大山教育的新活力和新希望。
2024年3月27日,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85後”老師李清東在給學生上課。
李清東老師家在距學校差不多50公里的灌陽縣觀音閣鄉。2021年9月,他大學本科畢業後,懷着教書育人的理想,來到野豬殿小學成為一名老師。由於離家較遠,他平時住在學校,周末和節假日才回家。
趙艷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野豬殿人,李祖清是她在野豬殿小學讀書時的老師。2020年,趙艷大學畢業,回到養育她的野豬殿,像李祖清老師當年教她一樣,教着大山裏的孩子。每天早上,她從3公里外的家裏,騎着電動自行車,穿越樹林,穿過村莊,到學校給學生上課,放學了又騎車回家。
“自己淋過雨,所以想幫別人撐傘。”這是趙艷老師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又回大山教書的理由。作為大山裏走出去的大學生,她深知大山孩子實現夢想的艱辛,當得知養育自己的大山缺乏老師時,她選擇了回來。
“我相信,在我們國家還有無數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像你的老師一樣,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老師,可能在很多不起眼的角落,一些山村裏面,他們的故事值得被聽見,他們值得被我們頌揚。”在《開門大吉》節目中,央視主持人對趙艷説。
拼版照片。上圖: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李祖清老師展示自己書寫的“為人師表”(2016年3月22日攝);下圖:趙艷老師展示自己書寫的“為人師表”(2024年3月27日攝)。
2015年6月16日,我採訪了廣西崇左市天等縣寧幹鄉黎明村明屯教學點唯一的老師梁正文。之後,推出了圖片報道《山村教師的大山騎行路》。《人民日報》採用這條稿件時配發評論説:“深山裏,一個孤獨的身影,托舉着農村娃們的夢想與希望,日復一日。記不清,曾看見過多少幅類似的畫面,聽説過多少個相同的故事。然而每一次遇見,都會肅然起敬,都會持久感動……他們平凡,但很偉大。他們孤獨,但不會被忘記。”
這是我2012年至今持續走訪了廣西20多個縣區130多所大山學校,拍攝了300多位老師的初衷——讓更多大山裏的老師被看見,讓他們不孤獨,讓他們不被忘記。
再次回望野豬殿,我又一次想起那些默默在大山中耕耘的老師,又一次想起那些書聲瑯瑯、那些夢想飛揚的校園。(作者:陸波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