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眾在抗戰起點撞鐘鳴警祈願和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8 18:21:24
來源:新華網

中國公眾在抗戰起點撞鐘鳴警祈願和平

字體:

  這是9月18日拍攝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新華社瀋陽9月18日電 題:中國公眾在抗戰起點撞鐘鳴警祈願和平

  新華社記者孫仁斌、趙洪南、洪可潤

  遼寧瀋陽,9月18日上午,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的殘歷碑廣場上,一座高18米的臺曆形狀的灰色花崗岩雕塑上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黑色大字,日曆上佈滿彈孔。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紀念活動之一,9月18日,遼寧省委、省政府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

  9時18分,14名社會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動鐘槌,撞響“警世鐘”。14響鐘聲回蕩在空中,寓意着中華民族14年抗日戰爭的艱辛歷程,聲聲入心。

  9月18日,交警在瀋陽崇山中路脫帽佇立。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隨後,防空警報聲在瀋陽上空鳴響,市內九路十八街川流的汽車停駛,司機按響喇叭,加入防空警報的接力中,行人駐足,不約而同望向殘歷碑廣場。

  94年前的這一天晚上,日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後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不能忘記這慘痛的歷史教訓,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時刻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團結起來,建設強大的國家。”92歲的老戰士楊化烽説。

  九一八事變是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起點,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全境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全部淪陷。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14年的抗戰征程。

  這是9月18日拍攝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殘歷碑前,80名青年學生集體朗誦楊靖宇的《送戰友編歌壯行保國家》、趙尚志的《黑水白山·調寄滿江紅》、趙一曼的《濱江抒懷》三首東北抗聯英烈詩詞。一聲聲鏗鏘的朗誦劃破沉靜,字字擲地有聲,學生們用青春的聲音表達對英烈精神的傳承與敬意。

  “有了先烈們的犧牲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應該忘記先烈們的流血犧牲,先烈們面對強敵的精神仍然激勵着我們面對當前的挑戰。”參加儀式的東北育才學校17歲的高三學生周格非説。

  當天上午,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抗聯中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到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參觀。楊靖宇、趙尚志、陳翰章……一個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聯英雄的事跡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並化作一種精神,永久傳承。

  抗聯中學校長丁吉濤説,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到這裡緬懷先烈,傳承抗戰精神。2016年,學校由本溪縣第四中學改名為抗聯中學。

  這是9月18日拍攝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自1995年以來,瀋陽已連續31年拉響警報,銘記這一歷史事件。之後,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加入鳴響警報的行列。9月18日當天,黑龍江、吉林、安徽、廣西、江蘇、河南等地也鳴響警報,提醒人民居安思危、警鐘長鳴。

  不久前,中國舉行盛大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96歲的老戰士程茂友參加了“九三閱兵”。今天,在參加撞鐘鳴警儀式後,他心緒難平:“我的一生,見證了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過程,我也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國家強大了,別人才不敢來欺負咱!”

  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暴行的電影《731》也於9月18日開始在全球上映,引發各國觀眾關注。

  “不忘歷史,是因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這一點從我們祖先對‘武’字的解讀就能看出來:止戈為武,我們珍視、渴望和平,但也要保有應對挑釁和侵略的能力。”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張愷新説。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