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9月15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我們還能再去加沙嗎?
新華社記者艾哈邁德·沙菲克
2005年夏天,一股希望之潮席捲了我們在加沙地帶的家園。這種感覺如今看來幾乎是陌生的,我甚至懷疑它是否真實存在過。
那段時間,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密切追蹤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推行的加沙單邊撤離計劃,向編輯部發回一線報道。然而,未來似乎懸而未決。
猶太定居者們拒絕離開象徵着以色列佔領“功績”的定居點。終於,他們在以軍士兵的注視下告別定居點。2005年9月12日,最後一批以軍士兵撤離,如同留下一塊空白畫布,我們滿懷希望在這塊畫布上勾畫一個嶄新的加沙。
對加沙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政治事件,更是關乎生存的轉折。
在此之前,我的生活,以及所有加沙人的生活,都被令人窒息的佔領所定義。即便外出進行一次簡單的新聞採訪,都要在以軍檢查站經受持續恐懼的折磨,因為以軍士兵有權羞辱或逮捕我。
以軍撤離加沙後的最初幾天裏,加沙地帶充滿了喜悅。以往由於軍事檢查站而經常發生擁堵的加沙高速公路上,到處都是慶祝的游行隊伍。裝飾着巴勒斯坦國旗的汽車在城裏穿梭,喇叭聲響徹雲霄。
人們首次進入猶太人撤離後的定居點,這一幕令我難忘。多年來,這些定居點一直是禁區,是隱藏在圍欄和瞭望塔背後的另一個世界。那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時刻,就像我們終於拿回了屬於自己的東西。
然而,2005年9月加沙人的喜悅和憧憬只是曇花一現。以色列撤離加沙後,加沙出現了政治真空,並演變成內亂。
以色列抓住巴勒斯坦人的分裂局面,對加沙實施陸、海、空全面封鎖。加沙人一步步陷入困境,遭受着以軍反復的軍事攻勢,包括2008年的“鑄鉛行動”、2012年的“防務之柱”和2014年的“護刃行動”。不少房屋、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甚至加沙唯一的發電站都在襲擊中被毀,這片土地陷入了漫長的黑暗。
已故父親的話語至今仍縈繞在我腦海。那時,他總是懇求我留在加沙,即使在絕望中也要抱有希望。他説,終有一天情況會好轉,美好的明天一定會到來。
2014年,我作為一名戰地記者暴露在太多危險之中,讓父親恐懼不已。尤其是目睹了我的同事在那年的軍事襲擊中喪生後,父親苦澀無力地對我説:“你最好去別處找工作,加沙已經不再安全了。”那一刻我知道,對一名父親來説,他心中的痛苦和無奈難以言表。
最終我做出艱難決定——離開加沙,帶着我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到埃及尋求庇護。我曾堅信,發生在加沙的衝突只是暫時的,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
然而,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這不僅是又一輪軍事衝突,更預示着加沙地帶的支離破碎。以色列官員發出吞併加沙的政治言論,加沙巴勒斯坦人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戰火吞噬了曾經的家園。和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人一樣,我現在深感恐懼。同仍留在加沙的上百萬巴勒斯坦同胞相比,我和家人們又是幸運的。
我能想象得到,經歷過人生的殘酷巨變,孩子們心中一定壓着沉重負擔。“我們還能再去加沙嗎?”14歲的兒子常常問。
我也沒有答案。(翻譯整理:姚兵、董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