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狗翻越崎嶇高地實施搜救,機械臂在輕薄的蛋殼表面雕刻圖案,機器人拳擊賽、舞蹈表演……
目前正在上海舉行的2025外灘大會上,1萬平方米的展覽區“科技味”十足。近200家企業參展,超30項科技新品亮相,展示着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的最新實踐。
外灘大會上,非夕科技自適應機器人在蛋殼上雕刻。新華社記者張千千 攝
復旦大學等開發的伏羲氣象大模型能提供全球未來15天逐小時的溫度、風速、降水等要素預測,為農業生産提供科學指導;極飛科技的農業無人飛機、無人車、智能水肥管理系統等産品覆蓋耕、種、管、收等環節,借助精準定位、智能決策與實時遠程控制,幫助農戶以更少投入獲得更多産出。
源碼資本投資合夥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人工智能有望深刻重塑社會,特別是AI規模化發展,將有力帶動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變革。
AI賦能醫療健康。在外灘大會上傅利葉的“智能康復港”,上肢康復機器人模擬治療師的手法,實現更輕柔的上肢康復訓練;螞蟻集團旗下AI健康應用AQ在“AI診室”中模仿真人醫生看診思路,引導用戶提供更準確的信息,給出針對性建議。
螞蟻集團CEO韓歆毅&&,AI醫療的目標在於能像專業醫生一樣,提供個性化、精準且可信的建議,包括了解用戶身體狀況、合理推薦用藥、持續健康管理等。不過,相當長的時間內,AI都無法替代醫生,更應該是醫生的助手。
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在外灘大會上談到,當前,人工智能正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
外灘大會上,宇樹科技的機器人進行拳擊賽。新華社記者張千千 攝
AI與機器人的融合發展催生了具身智能産業。“機器人的智能化分為三個階段,感知、規劃、控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終身教授蘇昊説,感知是理解環境,規劃是生成計劃,控制是執行計劃,具身智能産業已將這三個階段打通。
AI時代,相較於知識積累,學習速度將更加重要。與會專家&&,過去的AI像一個勤奮的學生,靠閱讀人類“投喂”的海量數據來學習;而未來的AI將更像一個探險家,在與真實世界的交互中積累自己的經驗。AI將通過“觀察、行動、反饋”不斷迭代,形成獨一無二的“經驗智能”。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當前,具身智能發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在數據層面,數據採集和質量問題比較突出,需要提升數據的利用率;在模型層面,當前多模態數據的融合併不理想,並且在機器人領域,模型與機器人的控制模態對齊也是難點。
對於具身智能的未來形態,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吳翼認為,目前機器人接收和執行指令的時間還在分鐘級別,指令下達後只能做幾分鐘的事情。未來機器人或許能夠實現24小時的具身智能體,比如花一天時間去辦完一整件複雜的事情。
“現在AI寫文作畫已經比較成熟,但真正讓AI‘落地幹活’,還處在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前夜。”王興興認為,現在整個領域像是荒漠上長了幾棵小草,充滿發展機遇,亟待長出更多參天大樹。(記者張千千、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