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文物,修正偏見——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文物修復一線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0 15:24:14
來源:新華網

修復文物,修正偏見——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文物修復一線見聞

字體:

  新華社濟南9月10日電 題:修復文物,修正偏見——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文物修復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在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藝術設計係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實訓室裏,幾名學生圍坐在一起,商討給破碎陶片“做手術”的具體方案。不同於別處的文物修復,這裡的修復師是聽障學生,交流主要依靠手語和眼神。

  “別着急,現在還不到配補的時候。”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教研主任李傲為記者“翻譯”了現場的一句話。

  2019年,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與國有文博單位、企業合作,開設了面向聽障學生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

  “修復文物需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聽障學生不受外界聲音干擾,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具備當文物修復師的條件。”李傲説。

  這個專業首批招了20余名學生,但很快,任課老師發現,儘管翻譯軟體可以將老師的話語變成文字並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但大量的專業術語讓學生“看不明白”,教學效果不佳。

  在“復盤會”上,老師們達成共識:傳統的教學方法行不通,必須結合聽障學生實際情況和職業教育特點,將專業知識點濃縮提煉,明確專業名詞、實用工具、操作步驟的標準手語,用學生“聽得懂”的方式教課。

  今年30歲的專業老師宗恒介紹,通過集中培訓和自學,2名專業老師、2名企業導師都在較短時間內學會了手語,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手語打法解釋“最小干預原則”“修舊如舊”等含義。校企還合作編撰了《文物修復手語手冊》,將現有手語中不夠明確的“揭裱”等詞語的手語打法固化。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學生在修復古籍。(受訪單位供圖)

  告別“讀字幕”上課,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第一次用手語講課時,孩子們的眼睛都亮了,手舉得高高的,問了很多問題。他們很細膩,能感覺到老師是否付出真心。”宗恒説。班上幾個機靈的學生,主動擔任“轉述員”,隨時給“卡殼”的老師補&,常逗得師生共笑。

  課上認真、課後加練,學生進步斐然。現在,約70名在校生一年可以修復古籍上萬頁、陶瓷數百件,部分學生還參與了山東博物館的文物修復項目。“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修復文物時格外小心、仔細,在專注於‘拼湊完整’的過程中,好像也在用耐心和敬畏彌補着某種生命的遺憾。”李傲説。

  隨着國家進一步發展技能培訓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學的軟硬體設施均得到極大提升。實訓場地從最初的兩張桌子,變成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11間工作室、1間陳列室,測色儀等設備一應俱全。

  接受採訪時,學生小婧在手機備忘錄裏打下了這段話:“能運用科技的力量還原文物的樣貌,將文物承載的歷史留下來,我感到光榮。這個專業也讓我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學生參與修復的出土陶器。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近年來,“博物館熱”“考古熱”成為風尚,文物修復師、古籍修復師等職業被更多人熟知,相關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愈發清晰,就業底氣更足。目前,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已培養近百名畢業生,其中約50人成為專職修復師。

  教育之路延伸的同時,特殊學生的自我價值得以彰顯,某些社會偏見於悄然中修正。去年畢業的學生菲菲通過微信告訴記者:“從一開始被質疑‘你能幹好嗎’,到現在客戶主動用手語表達感謝,我證明了自己的同時,也把生活的希望傳遞給了更多人。”

  “越來越多的家長正視、重視特殊孩子的職業選擇,配合學校一起挖掘他們的潛能。”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田慧説。如今,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錄取比例為3:1,諮詢量是專業開設之初的5倍。

  站在走廊向教室裏看去,“無聲”之處亦有“深意”,學生們修復着眼前的文物,也為自己拼出了光明的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