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他在輪椅上“以筆抗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5 10:20: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他在輪椅上“以筆抗戰”

字體:

  在北京北郊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內,觀眾苗青駐足在一張巨幅黑白照片前,不停地用手機拍照。她9歲的兒子要在今年暑假寫一篇以抗戰時期愛國科學家為主題的作文,家裏一致決定選擇照片中這位歪着腦袋,手握鋼筆,坐在輪椅上的老人。

  他叫高士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

 用筆抗爭

  雙手顫抖,語言遲緩,行路艱難。1935年是高士其感染腦炎病毒後的第7年。他在上海以譯書糊口,受疾病折磨,生活困苦。而彼時國家也在飽受戰爭厄運。東北已淪陷,華北告急。

  這位曾留學美國攻讀醫學的博士生,在一篇介紹肺癆病的文章中寫道:“不顧死活地掙扎,是今日中國人唯一的辦法。”

  寫作成為病魔纏身的高士其鬥爭的武器。在好友的介紹下,他結識了當時提倡“科學大眾化運動”的教育家陶行知,開始撰寫啟迪民智、傳播科學的小品文。《細菌的衣食住行》《衣禍:蛀蟲的假面具》《兒童之敵:白喉桿菌的毒素》等以“高士其”署名的科普作品刊登在《讀書生活》《科學大眾》《中學生》《婦女生活》等雜誌上。

  從1935年到1937年,握筆困難的高士其撰寫了近百篇科學小品。在寫作中,他逐漸悟出,殘害勞苦大眾的敵人,不僅有病菌一類的“小魔王”,還有更兇狠的舊制度這個“大魔王”。他把病菌比作侵略者、漢奸,把白細胞比作抗敵英雄。他用輕快易懂的筆調闡釋科學,也針砭時弊,號召國民團結抗戰。

  在《細胞的不死精神》一文中,高士其直呼:“中華民族的生存,也和細胞一樣,受着環境的威脅……用人工培養,細胞可以永生。集合民眾力量,一致抗敵,自力更生,自立鬥爭,中國不亡。”

  寫作也是他對自己命運的抗爭。

  如果沒有實驗室裏的意外,他也許是一位出色的醫學家。1905年出生的高士其在13歲就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之後在威斯康星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留學,成績優異。1928年,在讀醫學博士期間,一隻裝有甲型腦炎病毒的瓶子在實驗室意外破裂,讓正在做實驗的高士其感染了病毒,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後遺症。他沒有選擇馬上回國休息,而是繼續完成博士論文和全部課程,還加入了美國公共衞生學會與化學學會。

  回國後,他先在南京中央醫院找了份工作。因不忍醫院腐敗,他憤然辭職。精通外語的他便以翻譯詩書謀生。之後,在李公樸、艾思奇等進步人士的鼓勵下,他開始創作科學文章。

  這個患病的留學生因此有了穩定的收入,同時收穫了尊重。朋友們稱讚他的科學文章犀利、有趣、實用,雜誌也向他頻頻約稿。雖然書寫對高士其來説很不容易,但他在寫作中獲得了一種久違的成就感。

  “他不願意與社會脫節。”高士其的繼子高志其説。

  七七事變後,高士其選擇北上,幾經周折到達延安。作為第一個留美歸來,到延安的科研工作者,他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歡迎,並在那裏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他有生活費、伙食補助、有護士和專職秘書照顧。1939年入黨後,沉疴難起的高士其又被護送到香港等地治病,直至抗戰勝利,回到北京。

  “我在延安,受到熱烈歡迎和精心照顧,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1954年,高士其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那段邊區時光。

  在物資匱乏、環境惡劣的歲月裏,延安閃耀着科技之光。許多科學家將畢生所學用於救亡圖存。他們建自然科學院,提高鹽産量衝破經濟封鎖;煉出高純度電解銅,紓解軍工原料危機;還發明了馬蘭草造紙法,緩解邊區紙張短缺問題。

  高士其也做出了貢獻。在延安期間,他撰寫《國防科學在陜北》一文,建議成立邊區國防科學社,協助國防建設,指導農業改良和進行醫藥材料供給,同時提出要教育民眾國防科學常識,包括防空、防毒、防疫等。

 英雄背後

  “增進大眾科學常識是新中國成立後高士其提出‘把科學交給人民’這一思想的萌芽。”長期從事高士其學術研究的山東省創新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曉紅説。

  高士其認為科學要為人民服務,科普工作要緊跟時代需求,服務生産和生活。他的思想引導了很多人走上科學道路,成為科學家、科普作家。

  2012年出版的《中國的霍金:高士其傳》作者葉永烈就是高士其的“粉絲”之一。他在書中寫道:“高士其是恩師,成為我從事科普創作的楷模。”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士其曾擔任人大代表、文聯委員等職,並經常出席各種科學大會。他創作了更多作品,包括科學小品、詩歌。他還提到科幻會成為今後的寫作目標。

  195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暢想了21世紀的科技,寫到人民正在月球上建造新的城市,那裏的空氣、水和燃料都能自給自足;無人駕駛飛機、汽車和輪船陸續誕生,都是由無線電來操縱。有些如今即將或已變為現實。

  他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他的故事、作品屢見報端。但生活中的窘態和艱辛家裏人最清楚。因為後遺症,此時高士其近乎全身癱瘓,終日禁錮在輪椅上,眼球常失控上翻,説不出話,生活無法自理,吃飯、翻身都需要家人幫忙。

  今天,高士其的科普作品《灰塵的旅行》入選統編語文教材小學四年級推薦書目。中國科協還計劃在今年9月開展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併發布《高士其科普作品選集》。

  高志其説,在北京,在父親的家鄉福州,以及建有高士其科普基地的蘇州等地,陸續會有高士其12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

  他家中的書櫃裏至今還擺放着60多年前中小學生贈予高士其的紅領巾、信件和畫冊等禮物,以及國際小行星組織在1999年授予“高士其星”的證書。(袁全)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