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隨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服務體系的完善、産業生態的構建,遼寧省的中小企業正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打破“不會轉、不敢轉、不能轉”的困境,煥發新活力。
從車間裏的智能設備到雲端的協同&&,從政策紅包到生態賦能……遼寧一些中小企業正以實打實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書寫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技術破局:智能化改造破解“不會轉”難題
走進遼寧鴻邦裝備技術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記者看到,自動定位巡航車正將一袋袋化學纖維投放到傳送帶上,機器自動對各類物料進行稱重,按比例混合生産出無紡針刺氈。
“這條生産線是目前先進的濾布行業生産設備,可實現智能化控制90%以上,較以往節省人力70%以上。”據遼寧鴻邦裝備技術有限公司介紹,通過新技術應用,産能增加三成,産品不合格率大幅降低。
在撫順罕王傲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閃爍着各類數據與圖表,實時呈現着礦山的生産進度、設備運行狀況、人員分佈等信息。罕王傲牛礦業智慧礦山系統融合四維地理信息、5G網絡、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礦山信息的精準採集、可靠傳輸、規範集成和實時可視化。
通過構建智慧礦山系統,撫順罕王傲牛礦業實現了井下井上網絡全覆蓋。公司信息部副部長劉俊廷説:“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系統涵蓋地下採礦和地面選礦全部生産作業,實現從人控到數控,從自動到智能的全面升級。”
為解決技術難題,智能化裝備企業推出“駐廠研發”模式。“我們的軟體工程師深入企業生産一線,在車間駐廠6至8個月,全程參與從傳感器部署、數據標注到算法優化的全過程。”大連坤達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英偉説,最近他參與的機床刀具智能管理項目,雖然需要花費數月時間與每個部門溝通,但最終建立了從刀具採購、測量組裝、監控、回收、報廢等全流程的AI智能管理&&。
據遼寧省工信廳介紹,全省已上線運營40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培育了省級工業互聯網&&104個,服務全省工業企業7.5萬戶。這些&&為中小企業提供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了技術門檻。
政策扶持:真金白銀破解“不敢轉”困境
“一套數字化設備動輒數百萬元,投入産出比怎麼算?晚上躺在床上都在算這筆賬。”採訪中,遼寧許多中小企業主&&,這是他們共同面臨的“失眠難題”。資金壓力大、回報周期不確定,讓不少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望而卻步。
解決這一困境,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扶持。2025年開年,大連市33家軸承和汽配企業獲得了財政補貼。“資金到賬速度很快,我們數字化轉型的底氣更足了。”大連宏承機械有限公司等11家獲得補助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大連市相關部門的推動下,這筆數字化改造的補助資金快速直達企業賬戶。
記者走進“中國軸承之都”瓦房店市了解到,這裡的108家軸承企業各顯神通,探索着數字化改造的差異化路徑。瓦房店金錮軸承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過去,生産完全依賴老師傅的經驗判斷;如今,每道工序都被轉化為精準的數據指標。公司負責人左桐銘説,數字化轉型讓公司的産能和效率都上了一個&階。
不遠處的華威軸承製造有限公司,在質量檢測室,技術人員輕點鼠標,産品的各項檢測數據瞬間生成電子報告。“從接單到交付,我們打造了一條全自動的數字流水線。”公司信息部部長周建宏説,系統智能分解工序、調度設備,工人通過手機即可調取所需圖紙,生産效率提升了20%,運營成本降低了15%。
記者採訪了解到,企業敢於轉型的背後,是當地政府精心構建的數字化轉型生態。依託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結合本地軸承産業集群的特點,企業可以享受從診斷諮詢到系統部署的全流程服務。截至目前,已有108家企業簽訂相關合同,補助資金已全部到位。
如今,越來越多的遼寧中小企業正卸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擁抱數字化浪潮。隨着各項扶持政策的持續發力,越來越多的企業由“不敢轉”變為“敢於轉”,由“要我轉”變為“我要轉”。
生態構建:協同發展破解“不能轉”困局
數字化轉型不是企業的單打獨鬥,而是需要構建良好的産業生態。遼寧省通過建強數字基礎設施、打造産業集聚區、促進産業鏈協同等多措並舉,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營造良好環境。
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遼寧已建成5G基站14.3萬座,實現了所有地級市5G網絡全覆蓋,重點工業園區5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快速發展,全省二級節點達到40個,接入企業1.5萬家,累計註冊標識23億個。“星火·鏈網”建成超級節點1個、骨幹節點3個,服務範圍覆蓋東北四省區。此外,瀋陽、大連兩大智算中心的建成,為智能製造提供了算力支持。這些基礎設施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基礎。
走進全國裝備製造業數字供應鏈&&瀋陽服務中心,一場場“工業相親”正在上演:瀋陽一家小型零部件廠上傳了自家産品的3D模型,很快,系統就為它匹配到了僅隔20公里的一家大型製造企業。“這個&&就像工業淘寶,通過智能算法,能夠精準分析企業的設備能力、工藝特長和質量水平,實現製造資源的撮合交易和最優配置。”負責運營瀋陽服務中心的瀋陽梵天工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春偉説。目前,遼寧已有數百家本地企業通過&&實現“聯姻”,設計周期縮短30%、獲客成本降低40%,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行業級技術支撐體系的構建,則為中小企業破解了“技術門檻高、適配難度大”的難題。隨着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産通用大模型取得突破,遼寧也在加速孵化行業大模型,讓“不會用的技術”變成“能用好的工具”。大連化物所科研團隊今年成功推出了國內首個面向化工領域的行業大模型。這個“工業大腦”能夠模擬複雜分子反應過程,將傳統實驗周期大幅壓縮,並可自主優化生産工藝,在生産流程中通過實時調整參數降低能耗。
“遼寧工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豐富,具備依託通用大模型發展行業大模型的良好基礎,在垂直細分、千差萬別的製造領域有望誕生一批前沿技術。”遼寧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宏説。
展望未來,遼寧正以穩健步伐,持續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和智能化改造,通過構建完善的産業生態,優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環境。隨着産業協同效應的日益顯現,將為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記者 鄒明仲 李宇佳 洪可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