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迎來宣布成立四週年。作為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試驗田”,北交所自成立以來,持續深化板塊定位、完善基礎制度,已逐步發展成為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主陣地。
從商業航天到氫能源,從人工智能到生物醫藥,北交所正以其多元化的産業布局和創新型制度設計,成為中國科技創新企業的重要孵化場。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借助北交所&&,實現科技創新與資本賦能的高效對接。
多元化産業布局顯成效
在星圖測控合肥總部,大屏幕上跳動的衛星軌道數據如同星辰脈搏。從北斗導航到低軌星座,從火箭發射到衛星失效離軌,星圖測控的“洞察者”&&如同太空中的“數字交通指揮塔”,用厘米級軌道計算和秒級預警,默默守護着價值千億元的太空資産。
今年初,星圖測控登陸北交所,成為國內首家專注於太空管理領域的上市公司。“北交所為我們這些專注於技術創新但尚未盈利的企業提供了難得的資本&&。”公司董事長胡煜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航天産業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創新,北交所的包容性上市制度讓公司能夠專注於技術研發,而不必過分關注短期盈利表現。
2025年上半年,星圖測控經營情況良好,營業收入、凈利潤等核心經營指標均實現穩步增長。
星圖測控正是北交所為廣大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一個生動例證。事實上,北交所已匯聚了一批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的高成長性企業。例如,錦波生物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産業化突破,獲得再融資與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卓兆點膠打入寧德時代供應鏈,2025年上半年營收增速達207.46%;寧新新材則加速向半導體用特種石墨材料轉型,展現高附加值産品潛力……
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共同勾勒出北交所産業布局的多元化圖景。截至2025年8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達274家,總市值突破9000億元。同時,北交所上市公司已逐漸形成包括高端裝備、信息技術、消費服務、化工新材及醫藥生物在內的五大産業集群。
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呈現穩健增長態勢。274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收920.40億元,同比增長5.98%;實現歸母凈利潤59.08億元。雖然整體凈利潤有所下滑,但信息技術和醫藥生物等行業的毛利率仍保持增長,顯示出高附加值産業的韌性與潛力。
從企業資質來看,北交所已成為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開源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達54.38%,省(市)級佔比35.77%,高新技術企業佔比82.85%。
新上市企業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從2021年的41%增長至2024年的70%,2025年新上市的12家企業中有8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屬性企業,充分體現了北交所在支持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方面的關鍵作用。
制度創新構建企業融資新路
7月下旬,優機股份獲得中國證監會註冊批復,成為首家發行定向可轉債的企業。這一創新融資工具的落地,標誌着北交所在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方面再獲突破。
優機股份的定向可轉債呈現三大顯著特徵:一是發行體量與企業規模相適配;二是轉股價格設定不低於認購邀請書發出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及前一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120%;三是轉股後股份自可轉債發行結束之日起18個月內不得轉讓。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分析道,北交所定向可轉債憑藉“債性保底+股性彈性”的雙重屬性,成為優質融資工具和投資選擇。在融資場景,定向可轉債綜合融資成本更低,利於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同時發行可轉債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衝擊相對溫和。這不僅綁定了交易雙方長期利益,滿足融資需求,同時又滿足了産業鏈相關企業利益捆綁,降低交易後整合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定向可轉債正逐步獲得更多企業的青睞。繼優機股份之後,萬通液壓、威博液壓和蓋世食品等公司也已陸續公告定向可轉債發行草案,預示着該工具有望成為北交所再融資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定向可轉債只是北交所持續制度創新的一個縮影。四年來,北交所不斷探索資本市場的服務新模式,從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到建立“綠色通道”審核機制,再到推出專精特新指數,一系列舉措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為創新型企業打造更精準、更包容的資本市場環境。
除此之外,北交所的國際化進程也在穩步推進。此前,北交所與香港交易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積極探索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西城區政府進一步&&支持措施,明確將依託金融街論壇搭建國際化交流&&,支持北交所加強與境外交易所合作,並鼓勵國際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北交所發展。
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與市場開放舉措,北交所正逐步構建起適應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需求的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
北交所市場邁向新階段
2025年8月,北交所開展存量上市公司證券代碼批量切換業務第一次全網測試,意味着沿用自新三板時期的430、831、836、873等多號段並存局面即將結束,未來將統一使用920代碼號段。
開源證券研究認為,920代碼號段的啟用將增強北交所辨識度與歸屬感,減少新三板時期價格對北交所時期價格的干擾,有利於投資者更準確判斷公司價值。這一變化標誌着北交所市場獨立地位的進一步強化。
除代碼統一外,市場活力的提升是北交所四年發展的另一顯著成果。統計顯示,北交所市場流動性顯著提升,今年以來日均成交金額291.51億元。其中,新股賺錢效應顯著增強。2025年新股首日漲幅均值達320.21%,首日換手率均值升至81.77%。
投資者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數據顯示,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資者超900萬戶。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重倉北交所企業的數量達39家,公募機構在北交所重倉配置金額達98.92億元,實現高增長。
在産品創新方面,今年6月,北交所發布“專精特新”指數,為市場提供多維度投資標的。華源證券研究所&&,已有5隻北證指數産品成立,還有3至5隻産品在儲備中,為市場帶來持續增量資金。
華源證券研究所北交所組首席分析師趙昊&&,資金端持續的“産品增量”,吸引着更多資金流入北交所,而這只是起點。他認為,北交所市場在後續有可能迎來“上市公司質地+機構投資者關注度”同步提升的“戴維斯雙擊”。
從眾多新質生産力代表企業登陸北交所,到多家公司嘗鮮定向可轉債,再到920代碼號段的即將啟用,北交所用四年時間進行持續的深刻蛻變。這個專注於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正通過持續的制度創新、多元的企業供給和活躍的投資生態,為中國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提供着堅實的資本支持。
隨着市場辨識度的提升和投資生態的完善,北交所正成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