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戰爭歲月,烽火連天,浙江大學跨越千山萬水,跋涉2600多公里,輾轉西遷至貴州省湄潭縣辦學7年。2018年,脫貧攻堅,戰天鬥地,雲貴高原上的貴州沿河、普安等縣,乘着浙江“白葉一號”茶葉幫扶東風,在特色産業路上接續奔跑7年。
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不沿江、不沿海;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沿海且多島嶼。在中國版圖上,貴州和浙江雖相隔千里,卻因文化交融、發展共振,不斷譜寫穿越時空的跨山越海“互助篇章”。
七年庇護
80多年前,在浙江大學師生中流傳着這樣一個謎語,謎面是“浙江大學”——打一個《水滸傳》中的人物。謎底為“時遷”,取“時時搬遷”之意。這個謎語背後,是一段關乎浙江大學存亡發展的曲折歷史。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湄潭成為浙江大學的“避風港”。在當初十分艱難的時期,湄潭人民熱情接納了這所著名學府,讓她免於戰爭紛擾。
秋日的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青山如黛,茶香氤氳,湄江碧綠,涼風習習。在縣城浙大廣場後面,一座紅墻灰瓦的院落靜靜矗立,這裡是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多所高校成為日軍轟炸的目標。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力主西遷,並於9月21日開始撤離杭州。直至1940年初,浙江大學教師、學生及家屬1000多人和幾千箱圖書,完成了首遷浙西、次遷贛中、三遷桂北、四遷黔北共2600多公里的“文軍長征”。
歷史已經證明,湄潭7年開啟了浙江大學一段輝煌的辦學歷程。湄潭這座黔北小城,成為浙江大學文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據史料記載,湄潭與浙大的相遇,與當時湄潭縣長嚴溥泉有關。1939年2月,竺可楨來到貴陽商議遷校事宜。嚴溥泉聽説後,立刻寫信給竺可楨,&&湄潭可以讓出文廟、民教館、救濟院等辦公房屋。最終,竺可楨決定到湄潭實地探訪。他發現一面臨山、三面環江的湄潭,在亂世中算是一片“世外桃源”。由此,浙大選擇了湄潭。
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館長石立濱介紹,當時的湄潭是一個小縣城,人口也不多。得知浙大要來,湄潭成立了“歡迎浙大遷湄校舍協助委員會”,在全縣範圍騰挪了270余間公房、祠堂、寺廟,再加上一些空閒的民房,共計3萬多平方米。
此外,湄潭人民免費提供木材協助浙大師生修建教室和宿舍,並劃出土地200多畝供浙大建設實驗室和操場……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這座西南小城用最樸素的善意滋養着中國的學術火種,讓浙大師生在戰火紛飛中依然能安心治學。
長期在浙江大學任教的蘇中強説,在西遷的艱苦條件下,浙大師生堅持教學科研,學科得到擴展與完善,學生由西遷前的613人增加到2171人,取得了一批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
七年守護
根據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等方面的歷史資料,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浙大任教而日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有27人,當時在浙大學習或畢業的學生日後當選為兩院院士的有25人,還有當時在浙大物理系學習的李政道,日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了學術成就,7年時間裏,浙大師生與湄潭群眾在多方面結下了深厚情誼。
浙江大學湄潭茶葉研究院院長王岳飛告訴記者,浙大在湄潭的7年時間裏,教學、科研、生産實習緊密結合,做了大量的茶葉科研工作,不僅對湄潭的歷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促進了湄潭茶業的發展,還對整個貴州的茶産業和茶文化及貴州早期的茶葉科學技術活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貴州茶葉工業化生産與加工,始於當時的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西遷的7年時間裏,浙大人兢兢業業從事茶葉科學研究。在茶葉育種栽培方面,他們在貴州開展茶樹品種研究,對地方品種進行調研分類,引進外地茶葉品種進行栽培實驗,之後從湄潭發端的“茶葉密植免耕技術”,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新發明獎。在茶葉化驗分析方面,他們首次在貴州開展茶葉生化成分測定。浙大更是最早在湄潭乃至貴州開展茶樹病蟲害種類的調查研究,由竺可楨任主編出版的有關茶葉種植病蟲知識書籍在這一時期出版。
故事又翻開新的一頁。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村民提出,要捐贈150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群眾增收。
湄潭對於浙大的7年庇護,與浙江對於貴州茶産業7年的接續幫扶,兩個“七年”在今天形成了雙向奔赴、共同富裕的歷史交響。
2018年,黃杜村種茶大戶宋昌美積極響應,第一批認領了80萬株茶苗。她告訴記者,為幫助這些“遠嫁”的安吉茶苗提高成活率,她往返於貴州、四川、湖南三省五縣“白葉一號”種植基地10多趟,手把手教農戶管茶、採茶、制茶、賣茶。
“安吉茶苗在貴州山區已經長成為‘金苗苗’,去年村裏的‘白葉一號’基地採摘茶青5.4萬斤,加工幹茶1.25萬斤,總産值達465萬元。”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原駐村第一書記杜高富説。近年來,屯上村通過發展“白葉一號”,引導當地農戶增種500畝,擴展茶葉種植面積達2000畝,戶均增收1.8萬元。
這是一場持續7年、跨越山海的東西協作。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唐隆強説,黃杜村捐贈的茶苗,已經成為村民的“黃金葉”,如今貴州茶葉種植面積大約700萬畝,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茶葉産量30.77萬噸,綜合産值突破900億元。
武陵山深處的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志強村,是“白葉一號”的受益村之一。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勇介紹,“白葉一號”扎根的7年時間裏,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4000元漲至14200元,一些外出務工的青年也逐步回村學習種茶。隨着茶園面積擴大,中寨鎮建起了6家茶葉加工廠。
“現在的黃杜村,茶葉種植戶已經從2003年的67戶增長到385戶,茶園面積也從5700畝擴大到5萬畝。”黃杜村村委委員丁建芳説。下一步,黃杜村將深化與志強村等村寨的合作,不斷推動茶葉精深加工,讓茶産業持續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
就在今年8月27日,産自貴州的“湄潭翠芽”“遵義紅”標準茶樣捐贈儀式,在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舉行。儀式現場,貴州向中國茶葉博物館捐贈了“湄潭翠芽”“遵義紅”標準茶樣。中國茶葉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以茶為媒連結古今中外,是中國茶文化的交流&&與樞紐,是中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貴州向中國茶葉博物館捐贈標準茶樣,標誌着貴州從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邁進了重要一步。中國茶葉學會會長姜仁華認為,貴州標準茶樣入駐中國茶葉博物館,在貴州茶産業標準化、規模化過程中有着重要意義,也象徵着浙江和貴州茶文化的深度融合。
山海新篇
深居內陸的貴州與東部沿海的浙江,除了在茶葉産業上不斷續寫“互助新篇”外,如今還在人才、科技等方面互相取長補短。浙黔兩地的發展故事催人奮進,東西部協作的“山海深情”穿透時空。
“現在不用一家人分隔兩地了,既可以上班,又可以照顧孩子。每個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資,感謝銅仁市駐外勞務協作站!”在浙江省永嘉縣甌北街道一家鞋廠內,來自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的務工人員曹利群,對家鄉的勞務服務讚不絕口。
3個月前,曹利群一家四口來到永嘉,她的丈夫在建築工地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為了增加家庭收入,曹利群主動找到銅仁市駐溫州勞務協作站尋求工作崗位。經過協調,協作站幫她在出租屋附近的一家鞋廠找到穿鞋帶的手工活,並且還可以居家工作,她對此十分滿意。
近年來,貴州不斷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有序承接産業轉移促進當地群眾增收,加快省外勞務服務網絡建設,精準摸排外出務工人員技能提升需求開展培訓。同時,浙江與貴州通過技能培訓、崗位對接、政策扶持等方式,幫助越來越多的“黔妹子”走出大山,在浙江找到了新的人生舞&。
家住貴州省甕安縣的鄭繼華,去年底參加了“溫馨家政·黔程啟航”培訓班,由政府對接到溫州學習。她系統學習了育嬰師、養老護理員等課程,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她説,學習期間就有3位僱主有意簽約,月薪都超過8000元。
貴州與浙江在醫療等領域的協作也不斷結出碩果。2022年10月,在農工黨中央與浙江省委統戰部支持下,浙江省人民醫院與貴州省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合作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醫院為浙江省人民醫院,依託醫院為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2023年7月,浙江省人民醫院畢節醫院正式獲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記者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