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十四五” 打好收官戰丨創新業態場景,探索多元發展——體育用品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拓展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30 16:07:40
來源:新華網

決勝“十四五” 打好收官戰丨創新業態場景,探索多元發展——體育用品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拓展觀察

字體:

  新華社福州8月30日電 題:創新業態場景,探索多元發展——體育用品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拓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劉旸

  從馬拉松賽事運營到AI智能健身房,從跑步俱樂部的專業服務到體育綜合體的全新體驗——近年來,國內體育用品製造企業紛紛開啟轉型探索。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鼓勵體育用品企業研發家庭化、智能化運動裝備器材,加快體育用品製造業向服務業延伸。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

  借助政策東風,一批體育用品製造企業正跳出“重生産、輕服務”的傳統路徑,創新業態和應用場景,推動製造與服務深度融合,構建新型産業發展格局。

  舒華健身房內健身者在運動

  轉型:從製造産品到拓展消費場景

  隨着體育産業持續發展,不同類型的體育企業正沿着不同路徑探索轉型。“公司每一次轉型,都與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緊密相連。”天翔體育董事長鄭劍強説。

  2001年,為響應福州市城市發展戰略,天翔體育到當時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倉山區投資建廠,為法國運動品牌迪卡儂代工。2015年是公司轉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公司借區域功能轉型之機遷建新廠,並將原廠房改造為體育文創園,吸引多家體育培訓和健身機構入駐;另一方面,公司開始承接多個馬拉松賽事的運營,通過賽事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福州天翔體育文創園

  鄭劍強介紹,2023年公司投資5.1億元開建的智慧體育綜合體——天翔悅動城,預計今年年底竣工。“天翔悅動城除商圈配套外,大部分體育項目將由公司自營。”鄭劍強説,“這是一種區別於傳統商業綜合體的新型體育服務模式,以市民健身休閒為核心,體育項目引流,商業配套服務體育,打造全新消費場景和體驗。”

  全民健身熱潮帶來健身需求快速增長,為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特步在廈門知名的海岸跑步線路——環東浪漫線開設了一家跑步俱樂部。據介紹,這裡不僅提供存包、洗浴、訓練、配速挑戰賽等免費服務,還提供身體機能專業評估等付費服務,使産品銷售成為服務的延伸。

  特步跑步俱樂部

  “特步跑步俱樂部是服務前移,更加貼近消費者,增強消費者對特步品牌的認可度和粘性。”特步集團總裁助理齊冰説。

  齊冰介紹,特步於2016年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落地首家跑步俱樂部,打破了傳統專賣店模式,將門店選址在熱門跑步線路而非商圈,以服務跑者為核心。如今俱樂部已拓展至長沙、合肥、南京等多個城市。截至目前,特步在全國累計落地77家跑步俱樂部,依託“特跑族”&&鏈結超230萬會員,每年舉辦超2000場跑步活動比賽,為跑友搭建了交流聚集地。

  以製造銷售健身器材起家的舒華體育,自2022年開始布局自有品牌的健身連鎖門店——舒華健身,目前已在20多個城市通過直營和加盟方式開設60多家門店,將自有品牌健身器材直接鋪設到門店,同步提供健身服務、器械銷售和企業服務。

  舒華健身房內健身教練在指導學員運動

  舒華健身副總經理張奇煒&&,發展服務業減少了對單一業務的依賴,分散了經營風險,也有助於提升品牌影響力。舒華健身的業務模型持續迭代,近期還將推出AI健身房,通過AI技術與健身場景融合,實現從測試、評估、指導到效果反饋的全鏈條智能化閉環。

  張奇煒指出,“單純依靠硬體銷售的盈利模式面臨增長瓶頸,拓展服務業是公司尋求新增長點、同時也是根據未來市場趨勢做出的必然選擇。”

  目標:從“依賴”到“共生”

  中國體育産業協會副會長、集美大學教授鄭志強&&,面對國內競爭白熱化、外部挑戰加劇以及傳統市場趨於飽和等形勢,體育用品製造企業正加速向服務業延伸。服務型製造能夠在全産業鏈中嵌入服務環節、拓展利潤空間,其定制化和知識密集型特徵有助於企業擺脫同質化競爭,實現高質量發展。

  然而,記者調研發現,當前體育用品製造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製造養服務”“商業養體育” 等依賴模式較為普遍,服務業與製造業共生的良性格局尚未成熟。

  特步跑步俱樂部

  鄭劍強坦言,體育綜合體如果沒有商圈配套,單純依靠體育教培、場館運營等難以收回成本。但隨着全民健身逐漸成為消費剛需,“體育+商業”的模式有望打通營收路徑,實現良性循環。

  張奇煒介紹説,2024年舒華實現營業總收入14.17億元,其中健身房服務板塊佔比較低。齊冰&&,目前特步跑步俱樂部提供的服務多為免費服務,尚未形成獨立盈利模式。他認為,未來需要通過組建專業團隊,創新消費場景,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當前體育企業在服務轉型中仍面臨多重瓶頸,包括服務業價值被低估、企業重生産輕服務、消費者認可度較低、人才支撐薄弱等。鄭志強建議,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企業與上下游協同發展,優化營商環境,規範市場秩序。同時,加快“互聯網+”、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製造業綜合服務網絡,為企業轉型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企業自身也需注重客戶體驗、服務質量和供應鏈管理能力的提升。

【糾錯】 【責任編輯: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