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永續發展築牢根基;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為高質量發展蓄能增勢。重慶堅定扛起“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的使命,深化生産領域低碳轉型,助力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踐行“兩山”理念、走好“兩化路”,聚力發展“美麗經濟”,加速生態産品價值轉化與實現。
長江生態屏障持續築牢、生態紅利惠及千家萬戶、綠色産業加速崛起……近日,新華社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深入重慶城鄉採訪。穿行長江水岸、綠色工廠、林間地頭,一幅“有屏障、有紅利、有動能”的綠色發展圖景正在山水之城徐徐鋪展,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聚力量。
瞿塘峽一帶景色(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生態修復夯實富民根基
8月的重慶,正值汛期。記者在瞿塘峽口夔門江面看到,兩艘船身標有“奉節清漂”的藍色機械化清漂船在江面上快速往返穿梭,連續暴雨帶進江中的秸稈、樹枝等漂浮物被迅速“吸”入艙內。
重慶市奉節縣市容環節衞生管理所所長吳福春告訴記者,今年4月,奉節縣“江清岸潔”智能管理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8月13日,在重慶奉節縣長江某航段,一艘清漂船正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蔣聲雄 攝
“江清岸潔”智管應用項目經理唐小薦介紹,“我們在長江幹流、梅溪河等‘一江四河’關鍵點位布設28個AI攝像頭,同時安排無人機定航巡查,實現對奉節境內岸線的重點區域、重點河段及垃圾聚集點24小時漂情自動識別與擴散趨勢預測。”
站在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的山腰向下看去,臍橙林像一匹綠色綢緞從腳下鋪展到長江邊。陽光灑在枝葉上,飽滿的橙果挂在枝頭,清風拂過、橙香撲鼻。
8月13日,重慶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臍橙園俯瞰景。新華社記者 蔣聲雄 攝
誰又能想到,這片碩果纍纍的土地曾是紅苕、洋芋、玉米“三大坨”主導的荒山!曾經,水土流失讓山坡溝壑縱橫、滿目瘡痍。
“你看這滿山的臍橙樹,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帶來收入!”永樂鎮黨委副書記高成國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大壩村依託山地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臍橙等特色産業,如今,1.2萬畝臍橙林給荒山“換新顏”,年産值達到1.8億元,村民戶均收入超過12萬元。
2023年11月28日,在重慶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村民在展示剛剛採摘的臍橙。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大壩村種臍橙有套“綠色辦法”:用誘蟲燈、誘蟲板代替農藥,在果園裏種豌豆、三葉草來保水固氮。得益於這些綠色種植技術,大壩村每年可減少化肥使用量超300噸、減少農藥使用量約4000升。在奉節,像大壩村這樣的生態種植模式已推廣到38.3萬畝臍橙林,不僅讓優質果率提升到80%以上,每年還能減少水土流失3000余噸。
生態變好了,鄉村旅游也火了起來。大壩村村民方剛原本在奉節縣城打拼,看到家鄉建設越來越好,便決定回鄉尋找機遇。“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村子裏開了一場直播,沒想到作為背景的三峽風光竟吸引了大量網友圍觀、點讚。在那之後,我堅持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家鄉的山水、橙園,收穫了上萬人關注。”方剛説,臍橙成熟時,他還會用自己的賬號幫助其他村民直播帶貨,一年可以賣出數百噸臍橙。
2023年11月28日,重慶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臍橙觀光園一景。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長江兩岸像奉節臍橙園這樣的生態變化案例還有很多。開州區漢豐湖曾是三峽庫區的消落帶,汛期一片水、枯期一片灘。現在這裡種了40多種耐水淹植物,形成了“水上森林”,來棲息的鳥類從2010年的144種增加到2024年的243種。
夜幕降臨,記者在開州環湖步道巧遇“壹元劇場”的群眾現場競技。今夏以來,由政府主導、部門主抓、群眾主演的“壹元劇場”開啟常態化文藝演出,大人小孩紛紛上&表演變臉、戲曲、歌曲等節目,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漢豐湖生態公園成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上半年獲得了85億元的夜間經濟收入。
8月14日,在重慶市開州區漢豐湖水上運動中心,市民正在游玩。新華社記者 蔣聲雄 攝
近年來,重慶把長江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最新數據顯示,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已穩定保持在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比例達到97.3%,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近年來重慶市依山就勢大力發展奉節臍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等生態特色農業,全市生態特色農業總規模達3800萬畝、綜合産值4500億元。成功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10個,累計建成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90個、精品線路200余條,鄉村休閒旅游經營收入1075億元。
産業轉型激活綠色動能
在重慶的産業發展中,另一種“綠意”正在蔓延。一家家企業正在進行綠色轉型實踐,用創新科技為環保理念注入動力,讓綠色發展從口號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和産業實踐。
記者走進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的大學城熙街,發現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能源場站正悄悄改變着市民的出行補能習慣。30多&高性能充電樁整齊排列,其中液冷充電樁堪稱“快充高手”,10分鐘就能給主流新能源車充上50%以上的電量。
據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達54.3%,持續增長的保有量增大了用電需求。“真的大大緩解電量焦慮”,採訪中不少市民告訴記者,該充電站充電速度比傳統充電站快很多,附近買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充好足夠電量,給電車車主帶來更多便利。
在垃圾處理領域,重慶三峰禦臨環保發電廠展示了如何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能源。做為重慶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的第四座垃圾焚燒發電廠,該發電廠配置了4條750噸/日垃圾焚燒線和2套45兆瓦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年發電量6億千瓦時。
企業生産運行部副部長湯筠恒&&,“我們在將垃圾‘變廢為寶’的過程中,凸顯更環保、更智能、更經濟、更高效四大特點”。先進的煙氣處理組合工藝,可使煙氣排放指標低至歐盟2010標準限值的10%;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實現廠區智慧管控。截至去年底,該企業已累計處理生活垃圾量460.37萬噸,累計上網發電20.45億千瓦時,可滿足246萬餘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電需求。
位於涪陵區的重慶華峰化工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産企業。據悉,己二酸生産過程中會排放氧化亞氮,這是一種“隱形氣候殺手”,其溫室效應強度是二氧化碳的約300倍。
2023年11月29日,一艘遊船從重慶市奉節縣長江瞿塘峽夔門駛過。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以前,氧化亞氮催化分解技術掌握在兩家外企手中,技術轉讓費十分高昂。”重慶華峰化工常務副總經理謝毅介紹,為了不被國外企業“卡脖子”,重慶華峰化工與上海華峰研究院展開聯合攻關,最終掌握了氧化亞氮低溫催化分解消除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它對氧化亞氮的分解率最高可達99%。”謝毅説,創新後的單套裝置每年可減排氧化亞氮4.62萬噸,相當於減排1376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
生態發展實現協同共進
重慶的綠色發展已經結出豐碩成果,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數據顯示,重慶已建成17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其産值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近三分之一。
循環經濟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企業成為重要參與主體。2024年重慶循環經濟總産值突破1500億元,涉及企業2萬餘家、帶動就業15.3萬人。同時,全市垃圾分類覆蓋及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為89%。
2023年11月29,重慶市奉節縣夔門和三峽之巔景色。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十四五”以來,重慶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年均5.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降至0.31噸標準煤/萬元,優於全國平均水平約30%。
“重慶一方面通過綠色低碳發展,倒逼産業結構升級;另外一方面通過降低能耗,提升了資源循環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政策研究室主任關瀟説。
在位於忠縣的重慶海螺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來處理城市垃圾。“生活垃圾正好可作為水泥窯的燃料,窯內溫度最高可達1450攝氏度,不會産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質”。海螺水泥製造分廠廠長易軍説,通過處理利用這些垃圾,企業每年可以少燒兩萬噸煤炭,節約1500萬元,還可以産生上千噸有機肥。
8月15日,在重慶市忠縣的重慶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通過大數據對工廠運行進行監測。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如今,這家水泥廠更像一個“城市凈化系統”,從工業固廢到生活垃圾,各類城市廢料在這裡被“吃幹榨凈”,連污染隱患都變成了生産資源。
位於重慶大渡口建橋園區的海康威視科技公司廠房屋頂上,8000多塊藍色光伏面板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企業充分利用企業閒置的屋頂資源,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力,實現企業“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每年發電量約259萬千瓦時,相當於每年可節省標準煤932噸,減排二氧化碳2600噸,有力推動了企業節能環保。
記者在大渡口建橋工業園看到,一座座森林“綠島”拔地而起,一個個綠色公園先後出現。截至目前,園區已布局光伏發電,日發電量達到1.6萬千瓦時。海康威視、螢石電子、三峰環境、中能能源等一批新興産業迅速崛起壯大,帶動園區産業碳比重持續走低。園區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發展之路,已有國際復材、秋田齒輪等24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10余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組建國家環境保護垃圾焚燒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等市級及以上科技研發&&累計43個。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重慶將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傳統産業“智改數轉綠色化”轉型,不斷提升市內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
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具有江城山城的典型特徵,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謀劃實施美麗重慶建設行動,持續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重慶的綠色産業創新和生態價值轉化實踐,正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一江碧水不僅滋養着巴渝大地,更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記者張米揚 田金文 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