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南疆的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2 09:19: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南疆的樹

字體:

  怎樣才算到了南疆呢?看見大漠黃沙,遙望雪峰高聳,走近巴扎時聞見烤肉的煙火氣,抑或路過鄉道時偶遇一群牛羊攔住去路?這些場景當然都是南疆,但總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感。

  最近一次赴南疆採訪,飛機越過綿延天山,掠過沙漠抵近機場時,我從舷窗俯瞰——黃沙將盡,綠洲乍現的那一刻,南疆這片圍繞在沙海邊緣,迸發着生命與希望的奇蹟之地突然清晰起來。是的,看見樹影婆娑才是真正抵達南疆。

 穿越塔裏木河和胡楊林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新華社資料圖

  南疆地處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塔克拉瑪幹沙漠橫臥其中,包含喀什、和田、阿克蘇、克州、巴州5個地級行政區。在南疆,不同的地貌生長着不同的樹。沙漠深處,抽發嫩芽的小胡楊旁是不知道枯死了多久但依然昂首挺立的老胡楊;農田周邊,一排排筆直的新疆楊防風林帶下是正待採摘的核桃樹。只要在南疆出門走走,那些灰撲撲、土濛濛的枝枝葉葉總會提醒你這是沙漠邊緣的某處地方。

  不同於許多人心中黃沙漫天的刻板印象,也許樹才是南疆最顯眼的標識。樹木、小草和莊稼連成片片綠洲,因為綠洲的存在,人們得以在沙海之畔延續千年文明。莊稼一茬茬播種收割,小草一年年枯萎重生,唯有大樹捱過一次次的風沙、一年年的乾旱、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天,總是堅定地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防沙治沙造林區(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丁磊攝

  我曾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見過一棵樹齡近200年的胡楊,沙漠乾旱缺水,樹木一般不會長得特別粗壯,但那株胡楊樹榦卻是幾人環抱的尺寸。當它的芽苗頂開沙粒時,鴉片戰爭的炮火正朝古老的中國襲來;而在距離已經長成參天大樹的它幾十公里外的地方,中國人勘探開發的首口萬米深井已經完鑽。

  在祖國飽受磨難的近代,新疆也曾一度遭遇外敵入侵,面臨分裂危險。力挽狂瀾的左宗棠抬棺進疆,不僅立下了平定西北、收復新疆的赫赫戰功,進軍途中他的部隊一路植柳,從隴原大地到天山南北“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左公柳”成為新疆重要的人文遺存。

 這是5月19日拍攝的和若鐵路沿線種植的沙拐棗。新華社記者丁磊攝

  這條東起潼關,經河西走廊至哈密,而後延伸至南北疆各地的西進之路,被後人稱為“左公大道”。在南疆大地,煙柳如絲生發出的朦朧綠意更是漫長冬天結束的標誌。如今,不少“左公柳”依舊生機勃勃地挺立在西北大地,成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鮮活符號。

  風沙侵襲是南疆各族群眾生産生活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這裡人們將刮沙塵暴稱為“下土”,即便天氣晴朗時在戶外活動,不一會兒手機屏幕上也會落上一層塵土,環境之艱可見一斑。

 7月20日,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的一處核桃園。新華社記者茍立鋒攝

  與風沙相伴,植樹造林是改造惡劣生態環境的不二之選。與別處樹木不同,南疆的樹是裝點家園的景觀綠蔭,更是守護人們正常生産生活的屏障,如同一道道綠色長城隔開黃沙漫漫。

  時間來到1978年,包括新疆在內的“三北”地區大型防護林工程正式啟動,此後40多年間,新疆依託“三北”工程在風沙危害區域植樹7000多萬畝。就在去年11月底,圍繞着塔克拉瑪幹沙漠,一條全長3046公里的塔克拉瑪幹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實現全面鎖邊“合龍”,而在今年5月,南疆於田縣“鎖邊合龍”時種下的玫瑰已悄然盛開在沙海之中。

 這是2023年8月20日拍攝的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零碳沙漠公路光伏發電站。新華社記者顧煜攝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心,有一片綠蔭奇蹟讓人難以置信。30多年前,為給沙漠油田生物防護工程篩選培育植物,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來到“死亡之海”腹地。

  常青曾説,當年沙漠裏沒有住的地方,他們只得從油田施工隊那裏買半個地窩子,既做宿舍,也是實驗室。“住地窩子涼快些,可是老漏沙子。外面一颳風,沙子就像下雨一樣,一條直線就下來了,一碗飯有半碗沙子。”扎根荒漠20多年,他們採種、引種、選育、培育防沙治沙植物260余種,從塔中植物園輸出的苗木總量超100萬株,相當於為3萬畝沙地披上“綠裝”。

  在常青等人的努力下,塔克拉瑪幹多條沙漠公路有了綠色防護帶,這裡的防沙治沙技術不僅推廣到了我國其他地方,甚至走出國門為不少非洲國家治沙事業提供寶貴經驗。

  在新疆庫爾勒市成幫柳苗圃基地,義務植樹志願者王成幫查看苗木長勢(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丁磊攝

  南疆的樹不僅是守護者,也成為人們甜蜜生活的釀造源泉,新疆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讓這裡成為不少水果生長的天堂。在柯柯牙綠化工程守護下,阿克蘇蘋果産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在鎖邊工程的庇護下,和田大棗的品牌已經享譽中外。時至今日,這些被冠以新疆各地名稱的蘋果、大棗、核桃、杏子、香梨、西梅……借助新疆加速成形的立體交通網絡,源源不斷走向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這片土地的燦爛多彩也向世界敞開懷抱。

  駝鈴悠悠,楊柳依依,多少奇崛成尋常,多少瀚海覆新綠。就像生命渴望生長,從不畏懼土壤的貧瘠,黃沙之上涓滴綠意還在一點點匯聚。(茍立鋒)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