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退盡退”的監管政策導向下,A股出清速度持續加快。近日,*ST天茂公告宣布主動退市,另一家公司*ST高鴻因涉嫌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情形,被深交所啟動強制退市程序。
今年以來,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原因涵蓋財務類退市、交易類退市、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和主動退市等多種類型。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尹中立&&,多元化退市渠道正逐漸暢通,退市制度的完善有助於市場價格機制更趨合理,能夠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
退市類型的多元化,讓選擇主動退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加。選擇主動退市的*ST天茂,是今年第5家主動離場的上市公司。
一般而言,主動退市背後動因多樣。如*ST天茂&&,公司擬進行業務結構調整,面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公司擬以股東會決議方式主動撤回A股股票在深交所的上市交易,並在股票終止上市後申請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代為管理的退市板塊轉讓。
“上市公司無論基於何種原因主動退市,都將更利於投資者利益保護。”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認為,在退市新規趨嚴的監管導向下,主動退市減少“殼炒作”,優化市場生態,同時通過現金選擇權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體現市場化出清機制的成熟。主動退市常態化是註冊制改革的必然結果,推動資本市場從“入口嚴管”向“出口暢通”的轉型。
截至8月13日,今年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其中,財務類退市、交易類退市等強制退市佔據主導地位,包括交易類退市9家,其中面值退市5家,市值退市3家,同時觸及面值退市和市值退市的1家;財務類退市9家。
“此前交易類退市多因上市公司股價低於面值,目前總市值低於5億元、股東人數低於2000人等退市標準也在逐步顯效。”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鄭彧&&,近年來,監管推動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逐步完善,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指標,構建了一套嚴格的退市體系,精準篩選出那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退市規則對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設立的指標也更趨細化,財務造假公司退市標準客觀性增強,市場預期更加明確。如證監會最新通報,*ST高鴻因涉嫌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情形,被深交所啟動強制退市程序。該公司長期開展無商業實質的筆記本電腦“空轉”“走單”業務,存在嚴重財務造假與欺詐發行行為。證監會對此案作出高達1.6億元的行政罰款,其中*ST高鴻被罰1.35億元,9名涉事董監高被罰75萬元至750萬元不等。
鄭彧指出,退市規則進一步突出對財務造假、公司治理亂象的威懾力度,強制退市標準更嚴、維度更廣,A股因財務指標問題而強制退市的比例有所提升,市場迎來加速出清。
“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是“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的資本市場發展目標之一,過去5年間,A股退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2020年到2024年A股退市企業家數分別為16家、22家、43家、46家、55家。
“A股退市將呈現常態化、多元化。隨着法律法規的健全和技術手段的進步,退市流程將更加順暢快捷,多元化退市標准將更加全面適用。”田利輝&&。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建議,後續還需進一步明確退市流程的時間節點,進一步壓縮功能重疊的退市環節,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防止公司“停而不退”。建議監管層&&企業上市發行後續配套的追責和處罰機制並嚴格執行,進一步提高處罰力度。健全中國特色的集體訴訟制度、舉報機制、民事賠償機制,暢通多元化維權通道,加強監管、司法、執法等體系的聯動,完善投資者補償機制,進一步保障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