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題:激發創新動能 釋放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胡喆
“十四五”期間,我國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科技和産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質生産力正在全面改變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
當前,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投入增加進一步激發了創新動能。
集齊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國産大飛機翱翔雲天、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攜月壤而歸。創新驅動,使我們向一個又一個創新高地進軍。
“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中國創新的不斷突破,彰顯科技創新帶動産業不斷轉型升級,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創新潮涌,在於自立自強的決心能力。廣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創新、迎難而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事實證明,越是形勢嚴峻,越要增強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越要加速自主創新的進度和高度。
動能澎湃,在於人才活力的加速迸發。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人。人才儲備為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基礎,成為創新活動的源頭活水。
AI浪潮加速襲來,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也伴生着日益複雜的挑戰。
當前核心技術攻關的“硬骨頭”依然存在,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的堵點尚未完全打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效率亟待提升,勞動者技能結構轉型的壓力日益凸顯。以創新破題,不僅在於追求技術指標的突破,更在於切實解放生産力、賦能勞動力,讓創新能量在最需要的地方釋放,構建起有強大韌性與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一代代奮鬥者正是直面挑戰、攻堅克難,扎根創新沃土,一點一滴將夢想澆灌成現實的碩果。面向未來,更需清醒認識到創新攻堅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以創新精神持續發力,在創造真價值上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