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李林——追尋一名女英雄的抗戰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09:46:00
來源:新華網

“遇見”李林——追尋一名女英雄的抗戰之路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 題:“遇見”李林——追尋一名女英雄的抗戰之路

  王楠楠、孫豐曉、韓啟揚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有人説,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見,皆有不同意義——遇見一眼萬年的美景,遇見一世傾心的伴侶,或是遇見另一個短暫卻絢爛的人生。

  2025年盛夏午後,翻閱塵封已久的抗戰史料,在戰火硝煙的歷史深處,我們“遇見”了80多年前的她——

  黑白老照片裏,她騎着戰馬,英姿颯爽,青春飛揚。

  她,叫李林,一個陌生而平凡的名字。

  ↑騎馬的李林。(資料照片)

  凝視照片,感慨涌動:這個平凡的名字,又是如此不平凡——李林,一個南洋華僑,一個青春女子,在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拿起槍與日寇戰鬥,血灑太行山。

  李林犧牲時,只有24歲。面對洶洶而來的日寇,身負重傷的她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此時,她已懷有身孕。

  24歲、腹中不曾來到人世的孩子……這些讓人震撼、悲憤的細節,在心裏反復跳動,淚水不經意間模糊了雙眼。

  沐浴着今日的和平陽光,我們該怎樣感恩於“李林那一代中華兒女”!

  硝煙散盡,80多年倏忽而過。今天,在銘記和感懷偉大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我們“遇見”了李林。

  此刻,我們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李林的人生故事——

  她短暫而燦爛的青春歲月是如何度過?從南國廈門出發,一路北上,她走過怎樣的抗戰之路?多地百姓為什麼樹碑紀念24歲的她?

  我們追尋的,是李林一個人的抗戰之路,更是“李林那一代年輕人”的抗戰之路。

  “讀同窗,夢聯床,莫忘當日書聲燈光”

  夏日清晨,鷺島廈門。

  徜徉在綠瓦飛檐、滿園鬱香的集美中學,我們“遇見”了李林——她的雕像面海而立,英姿颯爽。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李林園內,面海而立的李林雕像。(無人機照片)鐘煒俊攝

  皎白如雪的花朵九里香,在晨風中搖曳,訴説着這位南海僑胞女兒的曲折童年。她,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在福建龍溪縣。因家貧被父母遺棄,後被印尼華僑富商收養。1929年,14歲的李林隨養母從印尼歸國,隨後進入集美學校讀書。

  溫潤海風吹過,清澈陽光照射在繁茂的老榕樹上。當年,少女李林像一隻歡快小鳥,奔跑在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校園中。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無人機照片)鐘煒俊攝

  “在我回到中國不到半年的工夫,我很幸福地進了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中學校。”李林的“很幸福”躍然紙上。在民生艱辛的舊中國,作為南洋富商的女兒,李林這種托庇於書香校園、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幸福,讓人羨慕。

  據集美學校記載,李林和她的同學除了學習基礎學科的課程外,還有文學、藝術、體育等相關課程。

  學生時代,李林愛好文學,喜歡在圖書館暢游書海。她甚至有着一個“大文學家”夢:“在那個時候,我最喜歡的是文學,我希望著我能夠做一個大文學家”。

  當時的中國,左翼文學、京派文學和海派文學頗為盛行。受時局影響,李林在集美學校讀了大量的蘇俄文學。其中,給她帶來心靈震撼的,是巴金所譯的屠格涅夫散文詩《門檻——夢》。“這是無名的犧牲!你會毀掉,甚至沒有人……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尊崇地紀念你。”這首詩裏刻畫的女革命者,讓李林心嚮往之。

  ↑李林與集美學校同學合影(前排左一為李林)。(資料照片)

  李林不僅愛好文學,也熱愛體育,是個不折不扣的運動健將。在集美學校設立的李林館內,我們看到陳列的黑白老照片上,李林留着利索短髮,眉宇間英氣十足。雖然個子不高,但她打起球來非常靈活。作為學校籃球隊的成員,她曾入選福建省代表隊參加全國運動會。李林驕傲地回憶:“我們僑生組織的女子籃球隊和排球隊,經常和別的學校比賽,基本上都是勝利而歸。”

  懷抱着對文學的美好熱望,李林度過了她人生中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畢業前,她與同學合影並題詩:“讀同窗,夢聯床,莫忘當日書聲燈光。”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侵略者千里之外的槍炮聲,讓李林和她的同學看到:在充滿歡笑聲、書卷聲、琴聲的詩意校園之外,還有一個苦難深重的現實世界。

  國之殤,國之痛,國之恥。

  就是那一年,李林加入了她人生中第一個抗日愛國組織——集美抗日救國會。

  “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夕陽西下,黃浦江水浩浩蕩蕩。

  行走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上海外灘,我們“遇見”了李林——照片裏,她站在草坪上,一襲白衣,神情嚴肅。

  ↑在上海愛國女中學習期間的李林。(資料照片)

  這是上世紀30年代初,李林到上海愛國女中求學時拍下的照片。她的裝束,是當時這座繁華都市裏摩登青年的生動寫照。

  此時的她卻是心潮難平。

  在去上海之前,18歲的李林追隨她的偶像秋瑾的腳步來到杭州求學一年。西子湖畔,鑒湖女俠那“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不朽詩句,激勵着這顆年輕的心。

  李林求學的上海愛國女中,是蔡元培先生創辦的。在這所以“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為校訓的學校裏,李林將個人的前途和祖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在一起。

  在這裡,她閱讀進步書籍,參與街頭宣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這裡,那個夢想有一天成為“大文學家”的文學少女,以熱血筆鋒寫下“甘願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鏗鏘詩句。

  她在回首當年的信中寫道:“我覺得作一個文學家還不是可以滿足的,我還要充實理論……我開始確定了我該走的方向。”

  她的方向是——繼續北上。

  1936年,21歲的李林考入北平民國大學。北上前,她將名字李秀若改為李林,取列寧的中文諧音。隨後,她加入中國共産黨。

  到了北平,李林認真學習革命理論,積極參加革命鬥爭。面對日寇侵略,面對民族危亡,她越來越堅定自己要走的路:“因此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間,我拋棄了我的學生生涯,我離開了那全國的文化中心故都——北京,來到太原。”

  一路北上、不畏艱辛的背後,是李林那顆迫切的愛國心。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在華夏學子投身抗日救亡的時代大潮中,這位華僑富商的女兒告別了書香校園,告別了舒適的生活,義無反顧地走向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

  “我的戰馬快如飛,飛過山嶽,飛過平川”

  雲卷雲舒,太行山脈雄渾壯美。

  疾行在晉西北蜿蜒曲折的險峻山路上,我們“遇見”了李林——

  在眼前這張發黃的老照片中,作為唯一的女性,李林一身戎裝站在戰友之間,目光堅定。她那原本嬌嫩的臉龐,已被黃土高原的風沙吹得有些粗糙;那曾經拿筆寫詩的手,已習慣了握着冰冷的鋼槍。

 ↑李林(前排右二)與參加晉西北軍政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在一起。(資料照片)

  在太原,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舉辦的軍政訓練班裏,李林系統地學習了軍事知識和政治理論。聰明機靈的她,很快學會了雙手用槍和騎馬打仗。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奔赴山西抗日前線。

  “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李林堅決要求到前方殺敵,於是被派往大同任犧盟會大同中心區委宣傳部部長,後到雁北抗日前線,宣傳和組織工人、農民、學生參加抗日武裝。

  1937年11月,李林任雁北抗日遊擊隊第8支隊支隊長兼政治主任。這一年,李林僅22歲。

  “當黃色的風沙吹起在沙灘上,我的戰馬快如飛,飛過山嶽,飛過平川。風啊,我和你比一比……”這是昔日李林在馴服一匹烈馬後即興書寫的短詩《心愛的戰馬》。這意興飛揚的詩句,淋漓盡致地傳遞了李林作為一名戰士即將奔赴戰場,縱馬殺敵的歡暢之情。

  李林為自己心愛的戰馬取名“菊花青”。在以後的戰鬥歲月裏,“菊花青”一直陪伴着她,直到她犧牲。在今天紀念英雄李林的各類場所中,戰馬“菊花青”與它的主人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

  “敵寇的血,染紅了我的馬蹄;敵寇的頭,滾在我的腳底。”1938年春,23歲的李林任整編後的獨立支隊騎兵營教導員。她率部馳騁雁北、綏南與日偽軍作戰,屢建戰功。特別是天成村奪馬一戰後,“女遊擊隊長”李林聲名遠揚,日軍不惜高價懸賞捉拿她。同年7月,犧盟會晉綏邊工委成立,李林調任邊委會宣傳委員兼管邊區地方武裝,後當選為晉綏邊區第11行政專員公署委員。

  李林的英勇表現,得到了時任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的肯定:“李林是我們的女英雄,一個華僑大學生能在敵後領兵打仗,值得讚揚。”

  如今,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這一代人,很難想象李林經歷了怎樣的血雨腥風和艱難困苦。

  晉西北的冬季最低氣溫通常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在大風裹挾着黃沙的寒夜裏,這個名叫李林的南洋姑娘是否會想念她溫暖的家鄉?

  她原本可以躺在家裏溫軟的床上安逸入眠,可為了抗日,她寧可貓在半山腰的窯洞裏抵禦寒冷;她原本可以置身上海外灘的餐廳享受燭光晚餐,可為了救國,她寧可啃着冰涼的土豆充饑;她原本可以在都市燈光輝煌的夜總會裏與伴侶翩翩起舞……可為了勞苦大眾,她寧可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遍遍擦拭那支僅剩最後幾發子彈的手槍。

  信仰如磐,青春不悔。李林並非不知曉富貴之鄉的溫暖與安穩,只是她更清楚地知道——當土地被踐踏、家園被侵佔、手足被屠戮,任何詩意的棲身之地都成了無依的浮萍。

  哲學家説,生命裏,所有的美好,都是艱難的。

  在太行山抗日的艱苦歲月裏,李林遇到了一位同樣懷抱救國理想的年輕人——屈健。槍林彈雨中,兩顆年輕的心悄然靠近。戰火紛飛讓革命者的愛情別具一格:沒有花前月下,沒有海誓山盟,一張寫着“你願不願意留在雁北地區解決個人問題”的小紙條,成為彼此心意相通的明證。

  1938年12月,經組織批准,李林和時任晉綏邊工委秘書的屈健結為革命伴侶。大山腳下,沈家小莊窩村,寒夜裏,幸福的燭光,從村裏一間低矮的土坯房裏照射出來。

  光陰流轉,這段愛情已塵封在漫長歲月裏。他們甚至沒有留下一張闔照。如今,二人的“婚房”也僅剩三個光禿禿的洞口。路過的人們不會想到,在崢嶸的抗戰歲月裏,曾有一對革命伴侶在此度過了一段短暫又幸福的時光。

  革命路上的愛情,不僅有浪漫星光,更多的是共同直面生死的堅韌。他們未能相伴白頭,然而,蒼天厚土為證——在民族救亡的生死關頭,他們把個人情感融入到了挽救國家存亡的時代洪流之中。

  “衛國何須分男女,誓以我血薦炎黃”

  野花,肆意綻放;鳥兒,在枝頭鳴叫。在古城朔州郊外的山林深處,我們“遇見”了李林——穿行在時驟時緩的夏雨裏,我們終於抵達了李林烈士犧牲地。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烈士犧牲地。(無人機照片)韓啟揚攝

  這是一個即使在今天也不易到達的地方:駛出城區幾十公里後,我們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數次迷失方向,多虧有幾道深淺不一的車轍引路。

  山頂上,一座高高的石碑矗立在視線之中。遠遠望去,它醒目莊嚴。石碑前,本來沒有路,也許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一條小徑。待到碑前,鮮紅的大字映入眼簾:李林烈士犧牲地。

  望向遠處,山巒疊嶂,幽谷蜿蜒。山下村莊一片安寧,當年,那裏住着李林拼死保護的百姓。

  朔州,鎖鑰雁北,是盤踞內外長城之間、挾殺虎口之險的軍事重鎮,是李白筆下“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的烽火前哨,也是李林浴血奮戰並付出生命的地方。

  1940年4月,日偽軍集中兵力對晉綏邊區進行“掃蕩”。晉綏邊區特委、第11行政專員公署機關和群眾團體等500餘人被包圍。為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不顧自己懷有身孕,率領一隊騎兵勇猛衝殺,將敵人引開。身負重傷,李林仍英勇抗擊,斃傷日偽軍6人。被敵人包圍,她寧死不屈,將最後一顆子彈射向自己,壯烈犧牲,年僅24歲。

  “衛國何須分男女,誓以我血薦炎黃。”李林數年前寫下的詩句,回頭看更像是一句用生命寫下的誓言。她犧牲時,腹中的孩子還沒來得及看一眼這世界,她的丈夫就戰鬥在離她不遠的地方,她還有很多未寫完的詩,她的口琴還放在某個角落等她再次吹響……縱有萬般不捨,即使再多遺憾,李林還是捨棄了自己如詩的青春。

  山風掠過,細雨紛飛。如今,置身在這片山林,我們靜靜地感受着這份穿越時空的信念和勇氣。

  據傳:李林犧牲後,鄉親們徒步從五里外取來清水,含淚為她擦拭血跡,並用白布莊重地包裹她的身體,送別他們敬仰的英雄。

  歷史資料記錄了當時各界對李林的悼念——

  當地數千名抗日將士和駐地群眾,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從延安發來唁電,稱她“不僅是女共産黨員的光輝模範,而且是全國同胞所敬愛的女英雄”。中共晉西北區黨委機關報《新西北報》發表社論,稱讚李林是“中國民族英雄的最光榮典型”。

  英雄從未遠去,我們從未忘記。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李林被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今年4月,李林犧牲85周年,福建漳州市烈士陵園與山西朔州市平魯區李林烈士陵園,舉辦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視頻連線,兩地群眾共同紀念李林、緬懷烈士。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李林園內,講解員為同學們介紹李林的事跡。(無人機照片)鐘煒俊攝

  85載春秋,跨越千里山海。在福建的李林園、李林館,在山西的李林街、李林中學、李林烈士陵園、李林英雄民兵班,在李林學習和戰鬥過的地方,人們陸續樹起了一座座有形與無形的豐碑。如今,在朔州平魯區李林中學,學生入學後,上的第一節課是聽老師講李林的故事,唱的第一首歌是《李林頌》;在廈門集美中學,學生們學習她的事跡,感悟她的精神,更傳承着她的信念。“我覺得李林是一個很有理想並且很勇敢的人,她在年少的時候就輾轉多個地方讀書和學習,後來更是願意放棄比較安穩優越的生活環境,到艱苦的前線參加抗日鬥爭,這種愛國精神和理想信念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初中147組2班張梓涵説。

  歲月洶湧奔流,戰火早已歸於沉寂。今天,當我們穿過時光的煙塵與李林一次又一次“相遇”——在發黃的照片上、在滾燙的文字裏、在肅穆的博物館內、在心靈深處那份對崇高的探尋中,我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李林騎着戰馬“菊花青”,馳騁在蒼茫大地——昔日捨身保護的村莊如今是幸福的家園,曾槍炮隆隆的戰場而今回蕩着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那遠去的青春背影此刻閃爍在歷史的天空裏,所有那些為祖國犧牲的身軀,都融入到這遼闊山河之中。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博物館內的李林雕像。韓啟揚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回顧歷史,品味勝利,我們看到了“李林那一代的擔當”;眺望未來,思考當下,我們該從“李林那一代人”身上看到自己該有什麼樣的擔當呢?

  細雨霏霏中,我們告別李林,心中涌動感恩。繞過紀念碑拾級而上,李林烈士之墓靜靜地安放在松柏環繞的陵園最高處。潔白,素雅,淡然,一如我們心中一直閃現的李林形象:那眼神如此清澈,那身影如此堅定。

  離開時,我們在李林墓前輕輕放上一束鮮花——這些花兒採自廈門集美中學,我們帶着它們飛越祖國山河,穿過晉西北的黃土地。願她聞着那豆蔻年華熟悉的花香,安然長眠在這片她曾誓死守護的大地上。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