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為粉碎侵華日軍的“囚籠政策”,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
百團大戰打響後,晉察冀第4軍分區第5團擔負了強攻天險娘子關的重任。一連連長鄧仕均堅守娘子關車站西邊磨河灘村,牽制敵軍。
1940年8月,鄧仕均帶領一連戰士與日軍鏖戰三晝夜。即使處於敵眾我寡、三面受敵一面臨水的危險境地,他仍臨危不懼,忍受傷痛,堅持指揮全連與敵激戰,斃傷敵200餘人,涉水突出重圍,全連145名戰士,僅17人生還。戰後,晉察冀軍區授予該連“血戰磨河灘鋼鐵連”稱號。
從陽泉的高空俯瞰,在獅腦山中部,有一處特殊的防禦工事——五指戰壕。它就像一隻巨人的手掌,五條壕溝如同手指伸向不同的方向,構成了一個巧妙的防禦體系。
五指戰壕全長2000多米,大約一人多高,壕溝不僅能有效掩護戰士們的行動,各個“手指”之間還相互連通,方便兵力的調配和支援,形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戰鬥堡壘。八路軍129師385旅的兩個團就是在這裡,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湯與日軍鏖戰六晝夜,多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
如今,重走百團大戰的戰場,那些斑駁的彈痕、殘存的工事,不是沉默的遺跡,而是會説話的歷史,喚醒着我們對抗戰的敬畏、對先烈的感恩。百團大戰中迸發的團結力量與抗爭精神,定會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永遠燃燒、生生不息。
記者:郝一林、原勳
攝像:麻明磊
包裝:吳欣語、戎如玉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