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數“果籃”“菜籃”裏的“第一”(“十四五”,我們見證這些“第一”①)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5年來,中國高質量地完成“十四五”規劃,收穫一系列“第一”。
穀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農産品以及海水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吃得更豐富,生活更美好;
第一艘國産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中國站上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
構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全國每3千瓦時電就有1千瓦時是綠電,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一,中國發展綠意濃……
這一個個“第一位”“第一名”,見證中國經濟“向新向上向好”的穩健步伐。從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十四五’,我們見證這些‘第一’”,聚焦經濟社會領域的諸多“第一”,展現“十四五”以來中國了不起的成就。
——編者
一日三餐,中國家庭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份“綠”意十足的蔬菜,一些五彩繽紛的瓜果。
一年四季,中國遼闊的疆域上總有新鮮的蔬菜、水果接茬成熟、輪番上市,南來北往間豐富了舌尖的滋味。
這份“暢快吃菜”“水果自由”背後,是中國日益豐盛的“菜籃子”“果籃子”。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發布,中國蔬菜、水果産量位居世界首位。
從盛夏的西瓜、桃子到秋天的柑橘、石榴,從春天的蠶豆、香椿到冬天的白菜、土豆,“果籃”“菜籃”裏藏着哪些世界第一?蘊含着哪些新趨勢、新變化?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從蘋果、西瓜、藍莓到辣椒、土豆,産量世界“第一”真不少
盛夏,正是吃西瓜的時節。從各大商超、農貿市場到社區水果店,西瓜似乎總是“不愁銷”,更不愁“供應不上”。
目前,我國西瓜種植面積達2000多萬畝,年産量穩定在6000萬噸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産國和消費國。
不只是西瓜,近期,桃子、芒果、葡萄、荔枝、山竹、椰青、甜瓜等應季水果紛紛上市,種類繁多,讓人挑花了眼。中國的水果種類究竟有多豐富?産量有多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水果産量超過3.3億噸,近年來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分種類看,2024年柑桔産量6791.49萬噸、蘋果5128.51萬噸、梨2098.79萬噸、香蕉1175.97萬噸。
放在全球對比,幾年前有這樣一組數據:全球約90%以上的楊梅,80%的荔枝,70%的梨,60%的西瓜、桃子,50%的蘋果、獼猴桃産自中國。
如果説這些品類是中國的傳統水果,那藍莓、車厘子、火龍果等品種,則代表着中國水果的“甜蜜逆襲”。目前,中國藍莓種植面積和總産量持續位居全球第一。隨着越來越多“洋”水果國産化,消費者購物車裏的水果品種越來越豐富了。
餐桌的另一頭,蔬菜,同樣是“百花齊放”、五彩斑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蔬菜産量達8.6億噸。近年來,我國蔬菜産業發展迅速,蔬菜種植面積逐步增加,蔬菜生産技術和蔬菜流通體系建設逐步完善,不斷滿足消費需要。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經過40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完善,構建了六大蔬菜生産區域,形成了有中國特色、按照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和比較優勢安排生産、不同緯度梯次銜接上市的蔬菜生産和供應鏈體系。”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明均撰文&&。
據了解,2021年,中國産量最高的三種蔬菜是馬鈴薯、番茄、黃瓜。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番茄産量第一大國,常年佔全球的1/3以上。行業數據顯示,中國黃瓜年産量突破7000萬噸,貢獻全球超50%的供應量。此外,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辣椒消費國,辣椒年産量穩居世界第一。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蔬菜年人均佔有量588公斤,基本實現了周年均衡供應;人均水果佔有量232公斤,遠超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千方百計發展生産,努力保障市場供應,蔬菜水果産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説。
更豐富的品種、更多樣的選擇、更親民的價格,科技創新帶來産業巨變
産量第一背後,還有哪些新變化?
從購買經驗、食用感受出發,消費者體會很多——
“像車厘子、藍莓,以前主要靠進口的水果國內也多起來了,口感不錯,價格還實惠!”
“蔬菜也是,在北方能買到蠶豆、茭白這些南方的應季菜了,有些品種打破季節‘限定’,全年吃菜更自由。”
更豐富的品種、更多樣的選擇、更親民的價格,方方面面,彰顯着我國果蔬産業的躍遷。
網紅水果榴蓮很有代表性。以往,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榴蓮均來自進口,而近兩年,中國海南産的榴蓮進入市場。眼下,正是海南榴蓮成熟的季節。雖整體規模較小,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的供應,但仍能給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舌尖體驗。
“的確有顧客專門來問國産榴蓮的,我們正在密切關注。”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連鎖水果店,顆顆榴蓮疊放在貨架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榴蓮價格整體比往年偏低,消費者更關注品種和品質了,“樹上熟”的國産榴蓮也成為消費者嘗鮮的新選擇。
一顆國産榴蓮背後,卻是橫跨數十年的栽培研發之路。海南一家農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哪怕是同一棵苗,不同的土壤環境,水、肥用量,病蟲害治理等工藝都不同,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突破榴蓮種植技術壁壘。不過,龐大的市場需求,為産業突破提供巨大動力。
不僅僅是榴蓮,還有車厘子、藍莓、陽光玫瑰葡萄等水果的本土化發展,楊梅、水蜜桃等嬌嫩水果的南來北往,瑞香紅蘋果、徐香獼猴桃等優質品種的選育……一份水果、一盤蔬菜,串起的是一條從育種研發、栽培種植到採後處理、冷鏈物流、銷售的産業鏈條。
“科技和工藝的改進確確實實為我國果蔬行業帶來巨變。”翟舒嘉在農業領域從業16年了,服務過生産端、銷售端,如今自己創業開辦了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在她看來,從源頭育種、種植到採後環節,相關技術都在大步提高。比如,種植環節的農業設施建造技術,溫、光、水、氣、肥料控制,以及物聯網、AI技術的應用等,採後環節的産品分級分選、物流冷鏈等都大大影響着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果蔬品質。
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蟲情監測儀實時預警,小型氣象站調控溫濕度……果蔬第一大國的密碼,就藏在這些生産細節裏。
走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模式先進、環境友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在生産大量水果、蔬菜的同時,也進口多樣化的果蔬,讓居民吃得更豐富、選擇更多樣。
“國産香蕉去哪了?”最近,有消費者提出這樣的疑問。打開各大生鮮&&APP,産自菲律賓、厄瓜多爾等地的各類進口香蕉映入眼簾;走進連鎖超市,貨架上進口標籤的香蕉更顯眼。
事實上,2024年我國香蕉産量達1175.97萬噸,是名副其實的香蕉生産大國。與此同時,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進口香蕉總計約168.67萬噸。不僅是香蕉,近年來,泰國的椰子、智利的車厘子等涌入消費者的購物車,中國快速發展的市場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機遇。
而中國本土産業,也在探討如何邁向精細化、高質量發展。
仍以香蕉為例,相比進口香蕉的索道運輸、冷鏈運輸,國産蕉大多仍是人工搬運、常溫運輸,在採後環節仍存在明顯短板。這反映到貨架表現上,則是進口蕉貨架保鮮期更長、損耗率更低,因而,更受部分市場銷售渠道歡迎。
再以常見的蘋果為例,“蘋果産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産業,當前面臨品種結構性矛盾凸顯、供給總量與質量結構失衡等問題。”中國蘋果産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説,如何進一步種好蘋果、打造蘋果品牌、提升産業效益,成為産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番茄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番茄生産國。然而,與荷蘭等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番茄的單産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未來果蔬行業需要集約化發展,比如進一步提升機械化設備使用率,提升生産流程標準化水平等,將更多現代經營理念運用到行業發展當中。”翟舒嘉認為。
“發展蔬菜水果産業要走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模式先進、環境友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潘文博此前&&,目標上,實現“一穩一優三提高”。“一穩”是穩定發展規模;“一優”是調優品種結構、區域結構、産業結構,豐富品種花色,促進蔬菜水果均衡供應;“三提高”即提高産品品質、提高綠色高效發展水平、提高産業綜合效益。
“完善産地預冷、分級、包裝、貯藏等配套設施和全程冷鏈物流體系,發展精深加工,提高商品化處理率。”潘文博説,“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推進産業延鏈補鏈強鏈,提升産業綜合素質。”(記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