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貸投放難度較高、息差壓力加大、經營承壓的背景下,近日山西榆次農商銀行、湖南常德農商銀行相繼被評級機構下調主體和債項評級。與此同時,部分中小銀行股權也成為“燙手山芋”。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的大額股權在司法拍賣&&掛牌轉讓,其中不少即便打折出售,仍難逃流拍結局。
業內專家&&,“減量提質”已成為行業趨勢。未來中小銀行應從完善公司治理,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自身優勢開展差異化經營等方向發力,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兩家農商行評級接連下調
7月17日,中誠信國際公告稱,決定將湖南常德農商行主體信用等級由AA調降至A+,將其發行的二級資本債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調降至A,評級展望均為穩定。
中誠信國際報告稱,此次對常德農商行的信用等級下調主要基於三方面因素:首先,受宏觀經濟底部波動和房地産相關行業風險暴露影響,該行不良貸款率大幅上升,關注類貸款、逾期貸款及瑕疵類貸款佔比較高,資産質量存在較大下行壓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常德農商行不良貸款率超過4.8%,逾期貸款佔比上升至11.4%,處於較高水平。同時,該行撥備覆蓋率大幅降至95%左右,已低於監管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該行關注類貸款翻倍增長,在總貸款中佔比大幅上升至10.76%,其中製造業、建築業、房地産業及批發零售業的關注類貸款佔總關注類貸款比例接近57%。
其次,雖然盈利資産規模保持增長,且非息收入大幅提升,但該行凈息差進一步收窄以及較大的資産減值損失計提力度導致凈利潤大幅下滑,整體盈利能力較弱。2024年,該行僅實現微利0.03億元。
再次,該行資本充足水平大幅下降,已低於監管要求;抵債資産規模較大且處置較為困難,公司面臨很大資本補充壓力。由於盈利能力下滑,利潤留存減少,同時業務規模擴張持續消耗資本,截至2025年3月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6.75%和8.08%,均已低於監管要求。此外,由於商業門面、廠房等抵押物處置較為困難,去年末該行超過82%的抵債資産已超過2年處置期,但僅有極少數按照400%的權重計入風險加權資産。
事實上,常德農商行並非今年唯一遭遇評級下調的商業銀行。早在5月,中誠信國際已將榆次農商行的主體信用等級從BB降至BB-,同時把其二級資本債券的債項評級由BB下調至B+,展望維持“穩定”。
評級報告指出,榆次農商行的經營狀況與資産質量表現不佳。財報顯示,該行2024年凈息差為-0.53%,全年凈營業收入-0.22億元,連續第二年錄得虧損;年末不良貸款餘額37.56億元,比年初激增41.26%,不良率飆升至34.43%。連年虧損耗盡資本內生能力,資本充足率跌至-21.26%,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更是跌至-23.87%,低於監管底線。自2021年以來,中誠信國際已連續三輪下調榆次農商行主體評級,從A+一路滑落至BB-。
“常德農商行、榆次農商行評級下調實際上反映出這兩家銀行經營面臨較大壓力,資産質量惡化的風險尤為突出。”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部分銀行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為相關行業持續低迷,另一方面是因為其業務過度集中於單一行業,導致資産質量和經營狀況更容易受到衝擊。
而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看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在於,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仍未出盡,資産質量有一定的風險,公司治理方面有待完善等,導致投資者對部分中小銀行發展不看好。後續這種情況或將有所改善。
部分銀行股權拍賣“遇冷”
近日,廊坊銀行大額股權拍賣一度遇冷。阿里司法拍賣&&信息日前顯示,廊坊銀行1.67億股股權(約佔總股本2.89%)於7月17日公開競價,起拍價4.86億元,較6.08億元的評估價約打八折。但截至7月18日,該拍賣因無人出價而流拍。而後,該&&再度以約4.13億的“地板價”進行二拍,二拍時間設為2025年8月5日。
此外,四川天府銀行300萬股股權於7月24日進入拍賣環節,起拍價1950萬元,與評估價持平,對應每股6.5元。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天府銀行2024年剛完成50億元增資擴股,引入世界500強蜀道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國資持股比例升至55.96%,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亦小幅改善。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中小銀行的大額股權在司法拍賣&&掛牌轉讓,其中不少打折出售。例如,山東壽光農商銀行1765.24萬股股權已於7月14日公開拍賣,評估價3195.09萬元,起拍價2556.1萬元,較評估價打八折;河南登封農商銀行5000萬股股權拆分為兩筆,已於7月10日公開拍賣,評估價1.225億元,起拍價1億元,較評估價約打八折。
對此,有業內專家&&,近年來銀行業隨經濟轉型處於調整過程中,盈利水平提升的空間有限,中小銀行面臨更多經營和新興科技的挑戰,估值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
在談及部分中小銀行股權拍賣遇冷的原因時,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認為,從投資者角度而言,市場主體對銀行股權的價值判斷存在分歧。當前,防範和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是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部分投資者對持有中小銀行股權保持觀望態度。杜陽認為,中小銀行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管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往往缺乏專業化的風險管理團隊和系統,更容易導致風險暴露。
“減量提質” 尋求破局之道
事實上,此前中小銀行股權遭“拋售”,評級下調事件屢見不鮮。以評級下調為例,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每年均有超過10家城商行、農商行被調降主體信用等級。在多家銀行遭遇評級下調後,監管改革與市場化退出進程加速推進。據企業預警通數據,截至5月末,今年已有184家中小銀行通過合併或解散退出市場,這一數字是去年同期的7倍,接近2024年全年195家的總量。
中小銀行加速退出的背後,是監管部門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的戰略部署。今年以來,內蒙古、河南、江西等地省級農商行或聯合銀行密集掛牌,國有化增資也在提速。
需要指出的是,出於中小銀行化險、區域金融改革等考慮,近年來銀行業兼併重組潮涌起,“減量發展”成趨勢,成為行業抵禦風險、築牢經營基礎的關鍵舉措,銀行評級被下調現象也大為改觀。
對此,婁飛鵬&&,“減量提質”有助於整合機構優勢,增強中小銀行實力,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提供高質量服務,也有助於銀行業自身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小銀行需要堅持市場化原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爭取實現“1+1>2”的效果。
中小銀行需要從完善公司治理,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自身優勢開展差異化經營以提高經營業績,強化風險管理以提高經營穩定性等方面多做工作,不斷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杜陽看來,在未來的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中,中小銀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應對:在公司治理方面,要提升黨委會在中小銀行公司治理中所發揮的作用,協助董事會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戰略,減少和避免失誤;不斷提升信息披露質量,確保所披露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在經營管理方面,要加強創新能力,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同時,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