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網絡安全風險與挑戰日益嚴峻。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首批次網絡安全保險服務試點工作已圓滿完成,面向企業累計落地保單數量超1500個,總保費規模超1.5億元,總保額近115億元,網絡安全保險服務市場展現廣闊前景;面向居民,累計落地反詐險保單超200萬單,總保費超2400萬元,保額超1000億元。
試點成效顯著
網絡安全保險是網絡安全和金融服務的創新融合,作為承保網絡安全風險的新險種、網絡安全服務的新模式,有利於行業企業提升網絡安全風險應對能力,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推進構建網絡安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網絡安全産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網絡安全保險規範健康發展的意見》,並於同年12月發布通知啟動網絡安全保險服務試點工作。
在試點期間,工信部發布《網絡安全保險典型服務方案目錄》,遴選具備實踐經驗和應用潛力的49款網絡安全保險典型服務方案並予以推廣。13個地方主管部門,34家網絡安全保險服務機構,21家行業企業共計68家單位以該目錄為基礎,積極開展試點。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蔣艷&&,網絡安全保險是跨界融合的新業態,需要探索建立跨行業協同機制。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保險服務生態建設加快推進,成立網絡安全保險工作組,匯集百餘家成員單位,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安全行業龍頭企業力量,組織開展網絡安全保險論壇、研討會、系列沙龍等活動,大力開展案例宣貫、知識普及等,帶動多方主體深度參與,積極推廣網絡安全保險服務模式,有效提升全社會網絡安全保險認知。
首批次保險服務試點的落地,有力護航了新型工業化網絡安全。面向電信和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重點行業的企業類保險,新增備案網絡安全保險産品超30款,涵蓋信息洩露、勒索攻擊等場景,結合抗分佈式拒絕服務攻擊、安全託管雲服務等主流網絡安全産品服務,創新提供10餘款産品服務類網絡安全保險。針對雲安全、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提供網絡安全産品、網絡安全服務和信息技術産品類保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試點中創新涌現出許多面向重點行業企業的網絡安全保險服務新模式。面向鏈主企業和鏈上中小企業,針對發生供應鏈攻擊且傳導延伸至鏈上企業所産生的損失,創新供應鏈網絡安全保險服務,目前在製造業、能源行業的應用推廣效果逐步顯現。例如,美的集團、京能集團等為自身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投保,提升産業鏈整體安全水平。面向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考慮其安全能力薄弱、資金有限的現實困境,創新輕量化保前風險評估和保中風險監測服務方式,大大提升了中小企業網絡安全服務便利度和獲得感,試點期間累計服務中小企業超300家。
在試點過程中,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設身處地為企業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安全問題。北京市通過政策制度供給,統籌布局網絡安全保險産業發展路徑,發布促進網絡安全保險規範健康發展,開展北京市網絡安全保險産業圖譜徵集等文件,激發北京市網絡安全保險市場活力,建立産業鏈上下游聯動機制。上海市通過政策引導、機制創新和産業協同,紮實推進網絡安全保險試點工作,利用財政預算補貼、徵集保險案例、建設服務&&等措施,聚焦醫療衞生行業精準發力。江蘇省針對國家網絡安全産業園區試點“網安園區保”,將網絡安全保險服務融入園區公共服務體系,為園區200家工業企業提供批量網絡安全保險服務。
補短板優服務
有研究機構預計,全球網絡安全保險市場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增長至23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20%。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網絡安全保險在國際上已形成精細化、多元化産品矩陣,在成熟産業鏈生態支撐下構建起多層次風險覆蓋體系。主流險種不僅涵蓋第一方財産損失,如營業中斷、數據修復;第三方侵權責任,如隱私洩露、系統癱瘓連帶損失,更延伸至網絡勒索贖金支付、監管調查費用、聲譽危機公關及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響應等全流程風控服務。針對AI驅動攻擊、加密貨幣盜竊等新型風險,國外市場已衍生出智能合約安全險、算法偏見責任險等前沿險種,並通過獨立保單實現精準風險定價。
網絡安全保險在我國發展時間相對較短,應用範圍仍有待擴展,行業認知水平有待提升。截至2024年底,已有53家保險公司備案了341款網絡安全保險産品,其中2024年新增56款網絡安全保險産品,涵蓋保障軟體供應鏈責任、系統缺陷等創新型産品。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中小微企業更願意將資金投入“看得見”收益的生産環節,大型企業更傾向於部署信息技術消除網絡安全風險,企業對通過保險服務轉移網絡安全風險的模式不熟悉,借助保險進行風險減量管理的意願相對較小。
多位業內人士&&,從保險産品設計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傳統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對保險服務所需要的行業風險水平測算、風險量化評估等支撐不夠,缺乏足夠的風險數據支撐費率厘定和保險定價。另一方面網絡安全保險是融合創新領域,涉及主體廣泛,各方主體尚未建立高效協同的服務供給模式,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不暢。
此外,現有的網絡安全保險産品難以滿足企業日益多元化、差異化的風險管理需求。保險公司對企業實際網絡安全情況了解不深入,企業對保險産品條款、服務內容等理解不透徹,網絡安全保險服務重點環節標準規範不夠健全,實際業務操作中缺乏統一指導,增加了對接難度和成本。
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後、教授朱俊生認為,當前網絡安全保險産品設計高度異質,特別在責任範圍與免責條款方面差異巨大,企業難以辨別保障效果,也難以比較價格與服務,制約了市場規模擴展。可制定網絡安全保險産品基本規範,明確産品術語、核心責任範圍、典型免責事項及索賠流程。通過産品指引提升條款通俗性與透明度,降低中小企業投保門檻。通過産品標準化,促使市場在規則基礎上良性競爭,減少誤導性營銷與理賠糾紛,構建消費者友好的産品體系。
“技術+保險”融合
《關於促進網絡安全保險規範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技術+保險”融合路徑,提出建立風險量化評估模型、完善全生命周期監測等要求,強化網絡安全技術賦能保險發展。我國通過一系列標準化舉措,增強網絡安全技術在保險關鍵階段、核心環節的有效利用。
通過試點,目前業內對於如何發展網絡安全保險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一方面,整體上針對網絡安全保險應用規範進行標準化建設,深化對網絡安全保險概念的理解,明確其在數字化時代的重要作用,詳細説明從需求分析到保單執行的各個關鍵階段,提出貫穿保險周期的流程框架與服務準則,確保網絡安全保險機制的高效與合規運作。另一方面,針對網絡安全保險具體落地實施進行標準化建設,主要聚焦三個核心環節:首先是保前的風險評估,建立統一的評估模型和指標體系;其次是保中的安全防護,制定標準化的安全策略和響應措施;最後是保後的定損理賠,建設公正透明的損失評估與賠償流程。
例如,中國太平洋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供應商的網絡環境,動態評估供應鏈各節點的安全等級,提前發現潛在的風險。此外,太保産險還推出了“鏈主企業+供應商+保險公司”的三方共保模式,通過這一模式,供應商的安全責任與其保費挂鉤,保費按安全評分浮動。這不僅鼓勵了供應商主動升級安全防護措施,還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安全水平。
中國財産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推出了《我國網絡安全保險發展藍皮書(2021)》。《藍皮書》提出了“保險+風控+服務”的網絡安全保險生態圈建設思路,總結歸納了“保前診斷、保前治療、保中服務、保中監控、保後救援、保後賠償”的全生命周期“六步走”方針,並提出了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型網安保險産品和針對大型企業的示範型網安保險産品,力爭增強被保險企業獲得感,激活市場成交,管控市場風險,實現風險減量。中再産險總經理王忠曜認為,網絡安全保險的未來將面臨更多全新的挑戰與困難,但是推動我國網絡安全保險發展的方向是明確的,保險業與其他領域進行深度融合,不斷探索新的網絡安全保險産品和服務模式,滿足不同業態、場景、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的多樣化風險分散的訴求也是明確的。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認為,網絡安全保險是數字經濟安全體系的“穩定器”,必須與技術創新、場景拓展深度融合協同推進。要確保網絡安全保險工作落到實處,科技創新是關鍵,網絡安全保險的核心在於精準識別風險、全面保護數據並構建動態防禦體系。
太保産險副總經理李超&&,未來網絡安全保險將超越傳統的風險轉移功能,成為數字經濟的“安全基座”。通過科技金融激活創新、普惠金融守護民生、數字金融加固鏈條、生態共建凝聚合力,網絡安全保險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在這一進程中,保險公司將不再僅是“風險補償者”,而是“風險減量服務商”,與政府、企業、技術廠商共同建立“預防—抵禦—恢復”的全周期安全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