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27日電 記者手記:4300米之上的堅毅與柔情
新華社記者鄒多為、蔣夢辰
“你的家也在這邊嗎?”聽到這個問題,正坐在一起聊天的拉薩海關所屬獅泉河海關綜合業務科科長周良楊微微低下頭。看到這位身形高大、頗為健談的漢子突然動容,記者心頭不由一緊。
他停頓了幾秒,一邊揉搓着雙手,一邊緩緩説道:“我最怕被問家在哪兒。”
講起妻子、孩子、父母分別在拉薩、西安、成都三地生活,他淚光閃動。
盛夏時分,當陽光穿透稀薄的雲層,岡仁波齊的雪線若隱若現,瑪旁雍錯的湛藍令人驚嘆。在廣袤的高原驅車4個小時後,記者來到了海拔4300米的阿里地區首府所在地——獅泉河鎮。
2025年7月22日拍攝的瑪旁雍錯濕地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沿着鎮中心主幹道行走約5分鐘,一個屋宇樓舍明亮整潔的小院映入眼簾。置身其中,只見十幾株班公柳堅韌生長,五星紅旗在小院正中央高高飄揚,獅泉河海關就坐落於此。
踏入灰白色的三層辦公小樓,記者見到了六位身着制服的一線海關關員。他們有的負責政策諮詢、普法宣傳,有的負責文件起草、財務管理。
阿里地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受地理和區位屬性等因素影響,肩負着整個阿里地區進出境監督管理工作的獅泉河海關,並不直接承擔口岸通關業務。雖然沒有其他口岸現場的熱鬧景象,關員們忙碌的腳步卻從未停歇。
2025年7月23日,獅泉河海關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活動,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獅泉河海關供圖)
“儘管轄區只有10家外貿企業,但我們一直努力用好通道經濟,根據不同企業進出口意向提供原産地規則輔導和政策諮詢等服務,幫助一系列地方特色産品合規、順暢地進入國際市場。”周良楊告訴記者:“概括起來,我們就是通過走企業、送政策、普法規、搭橋梁,促進邊境穩固,讓外貿更加通暢。”
身處“生命禁區”,這裡荒涼孤寂,就連含氧量也不及平原地區的一半。此次進藏採訪,缺氧頭暈、疲憊乏力始終伴隨着記者。看到這些國門衛士,常年值守在這片交通不便、人跡罕至之地,工作間隙,記者忍不住將心中的疑問一股腦兒地“拋”了出來:
“為什麼選擇來到邊關一線?”
“建設高原海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常年堅守,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
“奉獻邊疆是國家需要。”“開始也有過睡眠不好等不適應、不習慣,但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如此簡短、淡然的回答雖然令人意外,可透過他們黝黑的膚色和堅毅的目光,一切仿佛又找到了答案。
對於一代代獅泉河海關人而言,他們需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高寒缺氧、氣候乾燥、紫外線輻射強烈帶來的自然挑戰,還有更多與家人聚少離多、忠孝兩難的情感牽掛。
今年26歲的嘎桑塔行,家在西藏昌都。“昌都與阿里,一個在西藏的最東邊,一個在最西邊,相距2000公里,沒有直達飛機,光開車就要三天。”他感慨地説。
33歲的旦增朗傑,父母在林芝,妻子和4歲的孩子在拉薩;
52歲的次仁拉珍,丈夫和兒子在拉薩,女兒在江蘇無錫;
……
天邊邊,“家國”二字重千鈞。細數他們的團聚時刻,除了每年一次的年休假,其餘只能趁着出差機會短暫相見。
功不唐捐,玉汝於成。工作只有三年,嘎桑塔行卻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在後勤、文秘、安全生産等諸多崗位歷練,自己的服務本領明顯見長。我還要趁年輕,以更紮實的作風積累更多經驗,讓自己的能力更強。”他堅定地説。
“作為屬地海關,沒有口岸的確是業務發展的一個短板,但我們也從來沒有放鬆懈怠。”旦增朗傑告訴記者:“這幾年,得益於海關和相關部門與企業加強聯動對接,札達蘋果、野血牦牛肉等地方特色産品被帶動、培育起來,今後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更精準的舉措推動高原特色産品‘下山出海’。”
“邊關雖苦,卻能催人成長。”工作12年的拉巴普尺頗為感慨:“無論身處哪個海關,都要用平常心看待環境、面對挑戰,同時在理論和實踐學習上‘不放鬆’‘不停步’,讓自己永遠保有適應業務量更大崗位的能力。”
收穫成就感,還要提升幸福感。
放眼今日獅泉河海關,不僅配備彌散式制氧機、光伏發電設備“護航”日常生活,還搭建了陽光溫室便於冬天開展文體活動。“和前輩相比,我們現在工作生活的條件已經好了很多。”次仁拉珍心存感激:“現在每天和同事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樣,很是開心。”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準備離開時,已近傍晚,站在獅泉河海關大院門口,回頭望去,食堂外墻“幸福一家人”的招牌讓記者瞬間充滿感動,院落中間的國旗在高原天空的映照下,更顯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