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塗上,保護與科普共繪“候鳥天堂”——走進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産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6 17:13:15
來源:新華網

灘塗上,保護與科普共繪“候鳥天堂”——走進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産地

字體:

  新華社上海7月26日電 題:灘塗上,保護與科普共繪“候鳥天堂”——走進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産地

  新華社記者陳浩明、董雪

  在長江入海口處的上海崇明島最東端,一片廣袤的濕地映入眼簾:茂密的蘆葦隨風起伏,四座木屋狀的科普展館分佈其間。雖非候鳥遷徙旺季,仍可見多種鳥類棲息覓食,鳥鳴聲此起彼伏。這裡便是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塗濕地之一,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産。

  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科普教育基地。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走進這座大都市裏的“候鳥天堂”,記者了解到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上的新做法、新成效。

  崇明東灘有“候鳥加油站”之稱,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很多候鳥無法一次性飛完全程,需要中途停留在這裡補給能量。

  2013年9月,上海啟動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達11.6億元。“在生態修復上我們從未松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二次入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我們相信未來控制壓力會越來越輕。”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鈕棟樑介紹,“相較去年,二次入侵互花米草的面積大大減少,目前估算約減少70%。”

  生態修復區內人工種植的海三棱藨草面積也大幅增長。“我們去年在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內的一片新區域進行了海三棱藨草的恢復,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畝的面積,為候鳥又創造了一片良好的棲息區域。”鈕棟樑説,有海三棱藨草生長的區域食物比較豐富,候鳥在越冬時尤其喜歡。

  針對海漂垃圾問題,保護區自去年起與復旦大學開展合作,將竹竿、泡沫等海漂垃圾“變廢為寶”,建成供鳥類繁殖的生態浮島,有效解決鳥卵及幼鳥被暴雨沖走或被黃鼬叼走的問題。監測數據顯示,反嘴鷸和黑翅長腳鷸在浮島上的繁殖成活率達60%以上,較自然棲息地提高一倍。

  利用海漂垃圾建造的&&式生態浮島。(受訪者供圖)

  濕地保護日見成效,讓光顧保護區的鳥類越來越多樣。如今,保護區鳥類名錄中記錄的種類已達36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0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2種。

  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保護區還常態化開放科普教育基地,並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動,讓公眾更好地了解鳥類知識、增強共同保護自然環境的理念。

  “天氣好的時候,我經常來東灘觀鳥。這裡景色很美,科普館的專業講解讓我學到很多知識。”上海市民葛岸林告訴記者。

  自2022年起,保護區每年12月初定期舉辦為期兩至三天的“社區觀鳥生活節”,吸引眾多觀鳥愛好者參與。鈕棟樑説:“去年我們將活動升級為持續近3個月的‘社區觀鳥生活季’,在保護區及社區開展豐富的配套活動,讓參與者在感受到生態之美的同時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未來,保護區將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持續推動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鈕棟樑説,“同時,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基地智能化設施建設,開發更豐富、更有特色的科普宣教活動路線,為公眾帶來更優質的科普游覽體驗,讓保護與科普共同為‘候鳥天堂’保駕護航。”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