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建築結構設計中,如何科學確定風、雨、熱、雪等極端天氣因素帶來的影響,一直是困擾設計人員的難題。記者25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了解到,由其牽頭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大跨空間結構風-雨-熱-雪全過程聯合模擬試驗系統,為這一技術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案。
系統模擬降雪過程。(哈工大供圖)
在零下15攝氏度的寒風中,人造雪粒被卷成漩渦;熱輻射燈陣驟然亮起,如同正午烈日;降雨噴嘴開啟,“冰雨”降落……在哈工大一間工程實驗室,一座體育館縮尺模型正接受着“極端天氣”的測試。
“近年來,全球極端冰雪災害頻發,寒冷地區每年遭受不同程度的雪致工程災害,建築大跨空間結構應用廣泛,遭受的損失嚴重。”哈工大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范峰説,傳統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現場實測主要依賴自然條件,數值模擬則難以解釋相變機理。
范峰教授為學生講解系統研製原理。(哈工大供圖)
“以建築冰雪環境多因素耦合模擬系統為例,我們壓縮了自然氣候的時空尺度。”團隊成員、哈工大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張清文指着實時監測屏介紹,風雪模塊啟動後,建築模型屋面逐漸呈現自然堆雪過程;熱輻射模塊介入後,屋脊積雪漸成冰水混合物;降雨模塊噴射的過冷水滴撞擊積雪表面,瞬間形成冰殼。
系統模擬降雨過程。(哈工大供圖)
范峰説,在各子系統的高效配合下,這一系統可創造性地解決風、雨、熱、雪多因素條件下,屋面積雪連續累積變化全過程模擬研究的問題,最大程度還原屋面積雪堆積-漂移-消融-結晶-再堆積的周期性變化過程,從而獲取更為真實的大跨屋面雪荷載研究數據。
據介紹,此系統自今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以來,已為多項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屋面雪荷載的精準確定提供技術保障,並為國家極地戰略提供技術支撐。(記者楊思琪)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