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5日電 題:從兩個“五分之一”看上海楊浦新舊動能轉換
新華社記者孫青
夏日傍晚,江風拂面,漫步上海楊浦濱江地帶,百年工業遺存與在線新經濟總部大樓交相輝映。
位於上海東北角的楊浦,曾貢獻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工業産值,煙囪林立是其昔日的城市名片。如今,另一個“五分之一”躍然而出:2024年楊浦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收突破3200億元,總量約佔全市的五分之一。
兩個“五分之一”,折射的是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再到“創新楊浦”的持續轉變,背後依託的是楊浦不斷壯大和優化的創新生態。
走進長陽創谷,一場關於AI與藝術、哲學關係的跨界激辯,正在上海啟迪之星的“創新會客廳”內舉行,現場座無虛席。
“任何人都能‘搶麥’上&,抒發觀點。”啟迪之星(上海)董事長韓威説,在有溫度的創新環境中,不同圈層的創業者可以自由進行觀點碰撞,一個個代表未來的新産業、新業態由此萌生。
扎根楊浦十年,啟迪之星(上海)已累計孵化企業600余家,服務企業近3500家,舉辦創新創業活動1100余場。
對於老工業區楊浦而言,轄區內復旦、同濟、上海財大等10余所高校雲集,利用這一獨特的資源稟賦,創新至上、科創立區成為最優選擇。
“服務高校就是服務楊浦,發展高校就是發展楊浦。”楊浦始終堅持的這句話,道出了這片熱土與高校之間的鏈結。
位於上海財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內的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這幾天正在為最新研發的消費級髖關節增程動力外骨骼機器人的首發上市做準備。
因在電影《流浪地球》中本色出演而“出圈”,如今傲鯊智能的外骨骼機器人已在裝備製造、航空物流、能源、礦山等工業場景穩定落地,並出海至美國、德國、新加坡等17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是從大學科技園走出來的創業項目,受益於楊浦區的支持政策,傲鯊智能已在外骨骼機器人賽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説。
“要精心培育創新生態,讓‘大學’‘大廠’‘大城’成為新質生産力的源頭活水。”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海鷹説。
楊浦區擁有上海一半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獨有的資源稟賦,不僅為類似傲鯊智能這樣的企業,源源不斷提供年輕創新力量,也讓它們能就近找到高校創新成果,降低研發創新的試錯成本。
“大學”也是鏈結“大廠”“大城”的媒介與橋梁,通過創新持續賦能城市發展。
在美團App下單一杯五角場合生匯的熱奶茶,14分鐘後,熱乎乎的奶茶便由無人機送到了復旦大學學生的手中。今年3月,美團無人機復旦大學首條航線正式開航,這是“無人機送外賣”在上海高校的首次應用。
“從進園區、進公園、進商場到進校園,能在上海中心城區探索發展低空經濟,是楊浦區服務專班與我們並肩努力的結果。”美團無人機上海公共事務負責人劉啟泰説。
一個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既能培育出抖音電商的直播經濟,又能支持美團的“低空外賣”,還能呵護嗶哩嗶哩的“穀子”情緒,形成“大學+大廠”的特色優勢。
目前,楊浦區內集聚數字經濟企業8000余家,這些企業稅收貢獻佔比達到40%以上,營收佔比約60%。一個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創新型現代化産業體系,躍然眼前。
7月,在大廠環抱的楊浦創智天地,一座集辦公、培訓、直播於一體的創新載體“V聚場”正式投入使用,以優質內容創作為主業的新就業群體紛至沓來,用鏡頭、用數據、用體驗,挖掘人民城市發展的新故事。
大學的創新動能、“大廠”的&&勢能、“大V”的傳播效能,在這片老工業區互相交織、彼此賦能。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以科技創新加快動能轉換,奮力在上海建設人民城市實踐中乾在實處、走在前列。”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