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城市礦山”——江西豐城:國家級綠色産業集群深度蝶變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4 10:11: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破壁“城市礦山”——江西豐城:國家級綠色産業集群深度蝶變觀察

字體:

  豐城城市航拍圖。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劍邑豐城攬贛鄱之形勝,扼吳楚之通衢,百折不撓的基因被浩蕩贛江深深鐫刻進城市血脈。從萬米高空俯瞰,豐城猶如一把正在燃燒的火炬,帶着干將莫邪的鑄劍火種,將“城市礦山”的學術詞彙,在歷史熔爐中淬煉幾十年,鍛造出刺破周期的循環經濟之鋼。

  7月14日,從7點23分開始,半小時內連續6輛大貨車如約進廠,“美好的一週,從卸貨開始!”90後徐長安很享受這種忙碌。江西豐城循環經濟産業園內,各個標準廠房一片繁忙。

 豐城市循環經濟園區一角。

  豐城,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從收廢料到賣産品,如何將生存壓力轉為競爭優勢?頗具爭議的“破爛王”帽子,如何鍛造出時代的“高精尖”鋒芒?盛夏之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豐城,深入循環經濟産業園,探訪“城市礦山”的資源躍升之路。

  挑着貨擔突圍

  再生資源在我國最早被稱為“廢品”。“城市礦山”,即城市垃圾中所蘊含的貴金屬資源遠超天然礦山,而且回收利用效率更高。

  圍裏,地處豐城中心,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江南小村落,如果不查數據,很難看出這裡是“江南破爛王”的發源地,孕育的循環經濟産業,造就了上百位身家千萬的企業主和十幾家上市公司。

  持續深耕幾十年,堅持在資源的終點尋找起點,為什麼圍裏可以?

  時間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雖被“煤海糧倉金豐城”環繞,這裡卻總是富裕不起來。秋收之季,大部分村莊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圍裏的平靜似乎與時令格格不入。豐城市文廣旅局幹部熊廣平還記得,父母兩個人養活一家七口,還掉欠賬後剩的口糧連個像樣的年都過不好,“討生活很艱難”。

  豐城市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員工在太陽能板鋁合金邊框擠壓生産線上生産。

  “煤海糧倉”的經濟結構,讓豐城人深諳資源的價值和交換的意義。能“見人所未見”的老一輩圍裏人,義無反顧地挑起糖擔扛起一家生計。

  第一批行業敏感者被篩選出來,豐城也成為較早接觸商品經濟的地區。豐城1981年推行包産到戶,這裡的“雞毛換糖”真正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大航海”。

  換糖人一手握糖鏟,一手握小槌,“叮叮篤,叮叮篤”,一串敲打聲之後,清脆的吆喝聲傳來,“換糖——有雞毛鴨毛鵝毛換個麼?有烏龜殼腳魚殼換個麼?有爛涼鞋舊塑料空牙膏瓶子拿來換糖呦!好香的桂花糖!”

  熊廣平還記得父親在深夜熬糖拉糖的辛勞,那是相當費體力的活。20世紀80年代末,豐城人外出換糖的足跡已經遍佈周邊省份。剛開始換糖的徐來榮正是能吃苦的小夥子,每天早起吃七兩米飯拌辣椒墊肚,挑着貨擔走街串巷十五六公里,一出門就是十天左右。

  他們都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敢,同行的人互相打氣:“人都是逼出來的!今天能走五里,明天就能走十里!”勞累、白眼、嘲諷……這些都不重要,拿不到貨才是最大的壓力,“就像打了敗仗”。“腿要勤嘴要甜,出手不能小氣,多給人家點甜頭”,徐來榮在耳濡目染中,逐漸摸出了門道。

 江西格林美資源循環有限公司廢舊電視、電腦拆解線。

  競爭無處不在,要強的換糖人想多拿貨,除了走得更遠、去得更偏,更要有新思路。他們意識到米糖只是調味劑,日用小百貨才是必需品,於是採購各色的頭繩、松緊帶,以及紐扣、頂針、蛤蜊油等,帶到偏僻的山村,物資緊缺的村民果然想著法主動來換。

  規模越做越大後,徐來榮不再自己走街串巷,而是發動別人送貨上門,這就是初期的回收站。

  隨着鄉鄰互相幫帶,圍裏人的足跡向更遠的省份延伸。每到一處,一邊換糖,一邊了解當地廢品市場。收到的廢品就地分揀,同時也收穫了大量新鮮事兒,哪出什麼料,在哪能賣好價。關鍵的商業信息在閒聊笑談間,被豐城人牢牢記在心裏。

  這裡逐漸成為貨物和信息中轉站,徐來榮説:“在豐城,就沒有賣不掉的廢品,更沒有找不到的原料。”以圍裏為中心自發形成了廢品交易市場,沿105國道佈滿了回收點和貨物。

  憑藉着心思活絡和吃苦耐勞,家家戶戶幹回收的圍裏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三轉一響”在這裡很早就司空見慣,不少人早早開上了私家車。扁擔麻袋丈量街巷成為歷史,先行者的草莽智慧成就了“城市礦山”的初代掘金。

  為了規範市場,豐城市於2002年啟動建設圍裏廢品市場,並在隨後數年間,發展成總面積超386畝、經營戶超200家的大型廢舊物品集散地。來自豐城的十萬餘名從業人員,將3000余家回收網點開到了全國200多個大中小城市,豐城也成了業內知名的“江南破爛王”。

  江西省豐城市循環經濟産業園江西麥得豪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在新投産的生産線上查看超薄電子級銅箔質量情況。

  刀刃向內刮骨

  豐城的“破爛王”頭銜,讓早入行的人吃到了紅利,但環保問題成為橫亙在鄉里鄉親面前無法回避的一根刺。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21世紀初,絕大多數廢品經營戶自發集中在105國道沿線,常年存在佔道經營、廢品亂堆、污水亂排、廢氣亂放等問題。群眾關於異味擾民的投訴量居高不下,塑料異味重復信訪率佔據全市環境信訪件榜首。

  在行業龍頭的召集下,大家商定,整治亂堆垃圾,産生的費用由村民分攤。

  很快,亂堆亂放的現象有所改觀,但並沒有根治。實踐證明,只有整體搬遷、轉型升級,才是治本之道。常居安思危的行內人也逐漸發現,廢品回收行業出現了不少惡性競爭的行為,要想長久健康發展,必須走集約化發展之路。

  為了徹底解決無序經營帶來的環境問題,豐城市2007年啟動建立循環産業園,政府成立搬遷攻堅領導小組,倒排工期、挂圖作戰,幹部每天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對於資金有困難的企業,政府頂着壓力出面擔保向銀行貸款。積極引導100余家零散經營者整合為32家法人企業,通過“抱團發展”入駐園區。同時,豐城持續開展“雷霆執法行動”,下發關停整頓通知書,重拳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者。

  最終,208家違法違規企業被關停。處理完11萬平方米的廠房和3.3萬立方米各類垃圾,圍裏廢品市場被全面拆除。

  2007年,度過了短期陣痛,千錘百煉的循環經濟産業鏈在園區重獲新生:佔地1036.60公頃,拆解,熔煉,深加工,鏈條上的每一環都追求技術最優、效率最高、附加值最大,再生銅、鋁、塑料及稀貴金屬四大産業集群成為“高精尖”聚合體,年處理再生銅、鋁、塑料均超60萬噸。2020年,産業園被列入國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

  從廢品市場到産業園,從廢品收購到循環經濟,豐城以循環經濟之刃,斬斷粗放的舊式發展鏈條,在刮骨療毒的廢墟上,鍛造出綠金新城。

  江西金數來廢舊金屬回收拆解園貨車等待卸貨。

  産業重構浪潮

  “不就是銅鐵鋁和塑料嗎?”有人認為這一行門檻低、利潤高,“撿漏”機會多。但入行之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有多少種産品,就有多少種廢品,混雜的只是垃圾,分好的才是資源。20世紀80年代,豐城人就很懂分類。一個礦泉水瓶,被精準地分為PP瓶蓋、PVC標籤和PET瓶身。現在有了AI加持的機器代替人工,每小時可精準分揀20萬個礦泉水瓶。

  專注做金屬回收的人,每天像盯股市大盤一般關注各類價格,生鋁、鋁皮、鋁合金、水箱鋁,一噸價格從1萬多到2萬多元不等;馬達銅、黃雜銅、光亮銅、紫銅,一噸價格從4萬多到7萬多元不等;更不用説,還有鉛鋅錫鎳等等。

  廢品回收早已不是“雞毛換糖”的情形,科學分揀拆解,經驗和設備缺一不可。産業園的金數來廢舊金屬拆解園,通過“資源匯聚—精準拆解—原料直供”的核心鏈路,將傳統回收升級為標準化工業供應鏈的“前端引擎”。

  園區內劃分大小倉庫集群,分門別類地堆放銅、鐵、鋁等廢舊金屬,“分區作業+共享環保設施”的模式避免了交叉污染,為後續熔煉環節提供標準化原料,大幅減少了下游企業的處理成本。“園區內的再生金屬加工企業,可以直接從金數來採購,省去中間運輸和再熔煉環節。比如,鋁水直供模式為企業節約每噸600元左右的成本。”金數來總經理黎賢聖説。

  90後徐鑫已入行十多年,在金數來租了1000多平方米,專注做廢五金分揀。夫妻二人既當老闆又當員工,是標準的小微主體。像他這樣的約180余家商戶進入産業園後,直接對接大型企業,小微主體也成為千億産業鏈的有機環節。

 江西格林美資源循環有限公司廢舊電視、電腦拆解線。

  將一座座小山一樣的廢金屬分得丁是丁卯是卯,是他的工作常態。分揀時手頭常備兩樣工具,強磁鐵和角磨機。肉眼看起來無甚差別的兩堆廢鑽頭,一堆吸磁一堆不吸,用角磨機打磨,一堆火花飛濺一堆沒有反應。“這就是一公斤30塊和一公斤200塊的區別。”徐鑫説。

  經驗豐富的工人通過簡單操作,將肉眼難以辨認的金屬挑揀出來。要是無法判斷,就得借助光譜儀,小小一個手持設備幾萬塊起步,對各類“偽裝”實現“降維打擊”。

  面對各種形態與不同材質排列組合生成的海量品類,不少入行十幾年的人也經常打眼。一大捆白鋁,看似很正常,結果角磨機一打冒了火花,心慌的回收員仔細一看,鋁條中間嵌着鋼筋,廢鋁和廢鐵回收十倍的價差讓他大呼“交了學費”。

  隨着社會對回收資源的重視,越來越多的行業“小白”入行,甚至直接租場地、購設備,動輒投入上百萬。但這個行當真不是靠滿腔熱情就能幹得了的,單單體力關就是一個不易邁過的坎。在徐鑫這裡,工人每天要處理2噸左右的廢品。

  徐鑫這樣定義合格的“廢品人”:會看貨、信息廣、懂行情是基礎,更要能吃苦、懂人心、受得了忙、守得住閒。關鍵還要把好風險關,千萬不要收來路不明的東西。“只要你不貪,就不會上當”,徐鑫一直警醒自己。

  豐城的廢品回收行業,在一代代機敏練達的奮鬥者手中,逐步實現升級換代。如今,循環經濟産業已發展成為豐城市首位産業,全市循環經濟産業産值增長到568.5億元,上繳稅收30億元。

  不少地方想複製“豐城模式”,但循環經濟産業園黨委書記王華波認為“很難”。不僅要有幾十年的經驗和産業布局,還要有鏈上10萬餘從業人員打造的回收體系,千億級“城市礦山”的集約化運營,行業龍頭的“生態共生”,都是造就“豐城模式”的産業基因。

 江西今飛輪轂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工人正在對産品進行出廠前最後的檢測。

  成功甩掉“破”帽

  豐城循環經濟産業園在建設的同時,2008年,由商務部主導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程開始驗收。對再生資源的重視,不再是單純樸素的勤儉節約,而是變局中維護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的“隱形長城”。

  “規劃循環經濟産業園區,最初考慮的是企業的生死存亡,本地産能接近飽和,很多不合規的小散作坊存在惡性競爭行為,更不會考慮環境外部性問題,導致再生資源與低品質畫了等號。”王華波坦言,園區的規劃恰好與國家戰略不謀而合。

  隨着以“循環新城”的定位推進産城融合,循環經濟産業園成為江西省唯一一家獲評國家首批“綠色産業示範基地”,“江南破爛王”的標籤逐步變得不合時宜。

  産業園的宏成鋁業,廠區是20世紀90年代風格,紅磚平房辦公室在一排排香樟樹中間顯得非常“老派”。總經理熊曙雄有自己的設計理念:“江西是革命老區,紅色的代表咱們的革命戰鬥力。”

  他是土生土長的豐城人,30多年來專注於鋁合金錠加工,但更注重打造植物園般的工業園。在這個國家級的“綠色工廠”,他熱情地介紹着園區每一種綠植的來歷,每一片綠色都傾注了心血。

  他還“不經意”提起,去年11月,宏成作為中國再生鋁行業示範企業,正式簽約全球環境基金項目。這些都得益於宏成不斷在熔煉裝備革新、生産工藝優化、環保技術集成以及智能質控體系構建的努力。

  最值得稱道的,是宏成近零排放的綠色製造,生産一噸再生鋁耗能僅為原鋁的5%,減排二氧化碳0.8噸,全流程碳足跡已實現區塊鏈追溯。

  在格林循環公司,董事長秦玉飛介紹新改造投産的智能化造粒生産線:“密閉環境至關重要,全密閉負壓收集系統讓揮發性有機物的捕集率從50%提升至95%,配合活性炭吸附脫附和蓄熱式催化燃燒裝置,污染物排放濃度僅為國家標準的1/3。”

  曾經瀰漫的濃濃刺鼻氣味已消散不見,一台&嶄新的焚燒爐正將揮發性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控制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排放數據,印證着産業的綠色變化。

  為保障周邊居民用水安全,豐城投入255萬元改造、完善雨污處理系統,全面疏通管道溝渠,爭取資金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項目。2020年3月,該修復工程列入全國第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名單,豐城成為全省唯一獲得試點資格的縣市。

  空氣清新,綠水藍天重回圍裏。

  位於江西省豐城市循環經濟産業園區中科亨順科技有限公司電纜生産車間。

  深挖礦山尋寶

  2019年12月31日,隨着最後10家地方煤礦停産,豐城市的地方煤礦徹底退出歷史舞&,煤海也成為歷史名片。然而,自然礦産資源枯竭的豐城已然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城市礦山”。

  走進格林循環公司辦公樓,大廳裏碼放着整整一堵墻的廢舊電視機,從上世紀70年代的大塊頭黑白電視機,到現在的超薄純平大電視,涵蓋中外多國品牌,每一台都標記着品牌、産地、出廠日期,旁邊是用廢舊電路板拼接的“城市礦山圖”。

  “説實話,資源的問題比芯片還難,芯片能靠技術突破,資源卻不能憑空生出來。”對於資源,秦玉飛時刻有着居安者的危機感。

  如果説過去做廢品回收靠的是信息差,那麼現在吃的就是“技術飯”。秦玉飛指着一塊塊電路板説:“不是比喻,這裡真的有黃金。”格林循環公司主要做廢舊家電拆解,很多電子元件含有稀貴金屬,“常規來講,在有開採價值的原生礦中提取黃金,大約是0.5克/噸,而在線路板中,黃金的含量可能達到幾十克甚至上百克每噸”。

  再如,很多人隨手扔掉的醫用X光片,一般的回收市場價是一張0.3元,數據顯示一張膠片含銀量達0.3-0.5克。但貴金屬的回收必須有相應資質,靠環保的提煉技術才能實現,大部分企業不具備相關能力。

  科技創新如同萬能鑰匙,撬開了束縛資源的層層枷鎖。塑料曾給人“低端”的錯覺,但事實上其複雜程度遠超金屬。格林循環公司的生産線非常長,“因為變种太多,純樹脂就有成百上千種”。分選清洗線達200多米,通過五六級的分選、三四級的清洗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然後通過性能修復,再生料達到和新料一樣的水平。

  秦玉飛手持PDA掃描設備,廢舊家電的“碳足跡”即刻顯示在智慧大屏上。他身後,自動化生産線上的家電外殼正被破碎成拇指大小。每一台廢舊家電,都在對應的條碼身份證下,生成數據流和物質流兩個鏈條。回收家電何時入庫,何時拆解,拆出了哪些産物,下一步又形成哪些産品,實現全流程追蹤。

  “拆解端有將近500多個攝像頭,所有線上拆解的視頻是完整的,可供環保部門、財政部門隨時調閱檢查。”秦玉飛説,只有證明這些原料真正來源於報廢,才能符合歐盟關於再生料使用比例的規定。松下、美的、海爾等都是企業合作方,全程可追溯助力企業實現碳積分效益。

  一天拆五六千台,最高的時候可達1萬台,格林循環公司不僅實現了從家電到家電,甚至部分再生料應用到要求更高的汽車上,做到了事實上的“升級回收”,重構的綠色産業鏈,讓“白色污染”變為“循環寶藏”。

  江西省豐城市循環經濟産業園一鋁業公司員工正在打包鋁錠。

  落子全球棋盤

  園區的再生鋁是江西省重點産業集群。深耕行業30多年,熊曙雄十分自信,“再生鋁這個領域有任何問題,我這裡都能解決”。從當初的貨擔郎到現在的總經理,熊曙雄是豐城循環經濟産業發展壯大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分選多細緻一分,精度就多提升一個百分點。”熊曙雄説,大部分廢鋁是工業邊角料,經過人工選、磁選、風選、渦電流選,混雜的雜質被精準分離,經過浸泡式水冷鑄造,實現鑄錠過程精準控溫,有效避免裂紋缺陷。

  鑄造好的鋁合金錠被碼得整整齊齊,上面打着宏成鋁業的標記,等待運往奔馳、奧迪、大眾等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的生産廠家。從過去的低端回收到高端製造,再生鋁脫胎為驅動汽車的“綠色心臟”。

  熊曙雄介紹,宏成鋁業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燃燒技術能顯著降低能耗,提升金屬回收率在95%以上。面對再生鋁性能下降的問題,宏成鋁業通過添加稀土元素及控冷技術細化工藝,使再生鋁合金的力學性能媲美原生鋁,滿足高端汽車的發動機部件要求。

  不斷追求高精尖的宏成鋁業正在研究航空鋁的還原使用。“今年同空客的合作正在進行階段性試驗。”明年準備嘗試同波音合作,熊曙雄從不冒進。“就像吃包子,一個一個來”。歐盟的碳關稅電子圍欄即便已經升起,豐城已經用深深烙入出口鋁錠的碳足跡實現突圍。

  兩輪電車的電動機,被一些回收點稱為廢品界“扮豬吃老虎”的品類,除了能拆出廢銅、廢鋁,最重要的是能拆出磁鋼,裏面含有數量可觀的稀土。“哪有努力天天輸,哪有小孩天天哭!”經歷了6月份的一輪行情波動,深耕兩輪車電動機拆解的“廠二代”徐長安依舊豪邁,他發出公告:“行情價採購,有貨你就來!”

  江西普雷斯有限公司車間裏,機器操作聲音此起彼伏。在別的小商戶還在暴力強拆時,普雷斯已經用空壓機和對應模具在十幾秒內完成。“早晨進場的貨車,一車大約2000個後輪,每天拆解兩三萬個很輕鬆,目前在全國該品類做到規模最大。”徐長安説。

  “分選産生利潤,精拆創造效益。”徐長安這樣總結,“我們只做現金流,貨物出廠之前結款必須到賬。”

  6月初,宏成鋁業的鋁合金錠成為上海期貨交易市場的價值錨定物,現在正在為第一單期貨鋁的交割做準備。當全球再生金屬定價系統刻上“豐城緯度”,這裡就不再是地方的産業園。

  位於江西省豐城市循環經濟産業園區中科亨順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在裝運電纜産品。

  産業淬火重生

  銅一直是稀缺資源,中國只有全球4.07%的銅儲量,卻消耗着全球一半的銅産量。同卡脖子資源死磕,江西除了不放過任何有開採價值的貧礦,廢銅回收也在近些年往前衝。

  每天早上10點,專做再生銅的90後徐志威都會收到一條信息,截至當時的“廠內庫存、運營庫存、採購均價、銷售均價”一目了然。他是江西創德博越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廠房內銅絲、銅桿、銅棒等産品還在散發着溫熱,就被大貨車拉走。

  “銅是沒有邊角料的,能無限循環利用。國家每年回收廢銅400多萬噸,國內的回收率已經超過85%,處於全球領先。”徐志威説。

  除了傳統銅製品,隨着電子産品向輕薄化、高性能化方向發展,電子銅箔的需求量不斷增加。

  在江西麥得豪新材料有限公司近20米高的制液車間內,大型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只有一兩名工人在維護。二樓生箔車間,毫米級的銅絲經過一道道工序,延展成代表目前國內先進工藝水平的4.5微米電子銅箔。

  麥得豪常務副總盛陳峰快人快語,各種專業名詞和市場分析像一顆顆銅豆子從嘴裏蹦出來,“工藝很簡單,一般的手機裏大概有5塊,應用於電子、通信、計算機等領域”。以再生銅為原料,生産的銅箔導電率媲美原生銅箔,純度能提升至99.99%。

  當年廣東“騰籠換鳥”,很多電子産業內遷。骨子裏深藏“劍魂”的豐城人展現出敏銳的商業嗅覺,不少人洞察到這片土地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的巨大潛力,紛紛前來布局。

  手握專利115項,覆蓋裝備設計、工藝優化等核心領域,在盛陳峰口中,只是一句雲淡風輕的“簡單工藝”。麥得豪生産4.5微米的電子銅箔,要做到不斷、不塌、不褶皺,在這個比拼精度的行業,全國也沒有幾家能做到。“一期工程還沒有完全調試好,二期工程預計今年四季度設備能進場。現在每天只能出50噸貨,這個量不夠。”盛陳峰對未來的規劃很明晰。

  隨着宜春“亞洲鋰都”産業鏈的逐步深化,麥得豪的技術紅利還將進一步釋放。

  暮色中的豐城紫雲大道,滿載各類再生料的卡車駛向全國各地,豐城的循環經濟産業發展已然翻過粗糲的篇章。當更多的人學會精細分類,更新的技術讓資源重生,每一次回收,都是對地球的溫柔回報,攢下的不再是廢品,而是下一代的綠水青山。

  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國家“城市礦産”示範基地、國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一塊塊牌子,讓豐城成為中國循環經濟領域的高地、綠色發展的典範。“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豐城市委書記張書基説,豐城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正在不斷為城市發展壘起一座座“金山銀山”。

  盛夏已至,萬物生長,屬於劍邑豐城的高光時刻正在風風火火地奔來。(記者 劉婧宇)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