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北江水患 保大灣區安瀾 寫在廣東清遠黃茅峽水庫開工之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4 10:03: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解北江水患 保大灣區安瀾 寫在廣東清遠黃茅峽水庫開工之際

字體:

  廣東清遠英德市位於北江之畔,是“中國紅茶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一泓江水從此南下,連接起粵北與珠三角地區。但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群眾屢受洪澇災害影響……

  為解水患之困,7月22日,國家“兩重”建設標誌性重大水利工程——黃茅峽水庫工程破土動工,困擾粵北群眾多年的難題,將在不遠的未來發生轉變。

  這是一座防洪工程,更是一座利在千秋、造福群眾的民生工程。黃茅峽水庫建成後,不僅能夠解決洪澇問題,極大緩解廣州、佛山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及清遠市防洪壓力,還能兼顧航運、發電、灌溉,帶動一方經濟發展,造福萬千民生。

  解水患之困

  “每年汛期,鎮裏低窪地帶總是受淹,村民受洪水之困久矣!”大灣鎮一名鎮幹部説,鎮裏洪水頻發,“一到汛期就提心吊膽,大家迫切希望能解決水患”。

  北江,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源起南嶺山脈,幹流全長468公里,流經韶關、英德、清遠主城區以及廣州、佛山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

  北江是一條洪澇多發的河流,匯流時間短,洪水來勢兇猛。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英德下游的飛來峽水利樞紐作為江水衝入珠三角的最後一道“防線”,在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其上游的北江最大支流連江,目前仍缺乏控制性工程。

  不少英德群眾對2022年的洪水仍心有餘悸:2022年6月“龍舟水”期間,北江發生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多個站點水位超歷史實測最大值。“當時水已經泡到二樓,淹沒街道、農田,洪水退去後更是一片狼藉,處處都覆蓋着厚厚的黃泥。”

  面對連年洪澇,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果斷決策興建黃茅峽水庫,補上北江防洪體系的“關鍵拼圖”,以解連江洪澇之患,進一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

  黃茅峽水庫位於連江防洪的“咽喉”位置——英德市大灣鎮區下游6公里處,總庫容5.62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47億立方米。工程建成後,將與樂昌峽、飛來峽水利樞紐形成聯調聯控之勢。

  “工程建成後,將削減石角站洪峰流量1000至1600立方米每秒,減少飛來峽庫區內的臨時滯洪區啟用概率。”廣東省水利廳建設處處長吳家冠説,工程在防洪方面的作用可以概括為“防連江、護英城、保廣佛清”三方面,將進一步完善北江中下游防洪體系,提高連江中下游防洪標準,減輕廣州、佛山、清遠等市防洪壓力,改善連江通航和灌溉條件,助推區域協調發展。

  創機制之先

  記者了解到,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創新技術審查方式,將分別負責的技術審查、諮詢評估、投資評審等工作合併開展,有效提升前期工作效率。同時,廣東還積極推動黃茅峽水庫工程入選國家“兩重”建設標誌性重大水利工程,並在今年獲得首批8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

  黃茅峽水庫工程總工期60個月,預計於2030年全面建成。在5年的建設期中,廣東將探索多項創新舉措。

  在融資模式上,黃茅峽水庫工程作為水利基礎設施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以飛來峽水利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未來發電收益發行廣東首單水利REITs,預計産品規模18.6億元,其中3億元用於黃茅峽水庫建設。

  “這不僅拓寬了融資渠道,盤活水利資産,還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北江流域管理局總工程師費凱説。

  在生態保護方面,黃茅峽水庫創新採用生態友好型抬田技術,通過抬高農田高程,可在減少徵地上萬畝的同時,節約50億元的土地徵收成本,既保障耕地資源,又降低工程投資壓力。

  在建管機制方面,廣東將創新採用省屬國企粵海集團組建項目法人的模式,實現投資、建設、運行、管理一體化的全生命周期建設管理,實現飛來峽、樂昌峽、黃茅峽等三大水利樞紐聯調聯控。

  潤萬千民生

  黃茅峽水庫絕非單一防洪工程,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綜合性民生工程”——集防洪為主,融合航運、灌溉、發電等多重目標於一體。

  “連江有‘小北江’之稱,由於粵北礦業發展,航運發達,但是只能滿足100噸級的貨船運輸。此次黃茅峽水庫建設,將同步建成Ⅳ級航道體系,改善連江通航條件,顯著提升水運物流效率,促進區域間物資流通與經濟交流。”費凱説,工程將把500噸級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連江腹地,大大提升水運動脈效能。

  費凱介紹,在發電方面將打造“綠色能源”,50兆瓦裝機容量年均可輸出1億多千瓦時綠色電能,為區域能源結構優化注入“清潔動力”。同時,工程還可為規劃中的英德大型灌區穩定提供灌溉水源,惠及農田約12萬畝。

  在民生保障方面,工程立足水系、山體、建築、路網等要求,提升空間造景,豐富節點設計,致力於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計劃建設一批綠美人居示範點,助力廣東“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工程有利於推動‘水+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産業,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連江,讓水庫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可持續、能發展。”清遠市英德市移民辦主任林永中説。(記者陳凱星 熊嘉藝)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