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7月11日電 題:“贛”出美麗!這裡的鄉村景美民富
新華社記者張東陽、魏弘毅、岳棟
近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來到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在江西正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畜禽糞污處理與有機肥生産的大型設備轟鳴運轉,生産出的沼氣與有機肥料,分別用作電網發電與農作物的養料。果蔬種植園區,西瓜、葡萄、荔枝等水果應季而熟,為記者送來清涼。
“變廢為寶”的背後,是一段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求變之路。
新餘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強告訴記者,新餘市是生豬養殖大縣,每年生豬出欄量超100萬頭,産生200多萬立方米糞污。由於之前缺乏處理能力,這些糞污只能向農田、水庫直接排放。
“養豬場周邊臭氣熏天,鄉村河流顏色黑黃。濫用化肥導致土質下降,種地種不好,生活也沒味道。”憶起從前,村民劉衛良記憶猶新。
為了村美民富,改變勢在必行。經過探索,新餘市引入糞污處理公司,聯動上游養殖企業收集污物,加工轉換為有機肥後,送往下游種植企業,構建起一條綠色循環産業鏈。
這是位於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的江西正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園區。(受訪者供圖)
記者漫步村莊農田,看到水清樹美,綠稻蓬勃,三兩村民檐下乘涼。
據統計,循環農業推動新餘市新增水肥(沼肥)一體化設施163套,帶動千余農戶年增收超千萬元。截至目前,新餘市累計對6820個村組開展村莊整治,25戶以上宜居自然村組整治覆蓋率達99%。
一邊是污廢生金蒸蒸日上,一邊是古村煥新如火如荼。
吉安市吉州區釣源古村,也曾面臨傳統村落共同的困境——古建築無力修繕、土地拋荒撂荒、人居環境每況愈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面臨消亡的風險。
而今,同樣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古村煥發新生。當地政府引入文旅集團,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幾年來,釣源古村古建築修繕一新,農業生産環境改善,“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文旅體系逐步建立。“農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産業鏈條,讓“空殼村”蛻變為“網紅村”。
記者穿行村落巷陌,青磚黛瓦靜臥群山環抱,村口千年古樟的樹冠撐出一片陰涼。行走間,記者偶遇一對新人專程來此宣讀誓詞、喜結連理。他們説:“能在釣源古村結婚,獨特且幸福。”
這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的釣源古村。(受訪者供圖)
為一對新人主持婚禮的是村民彭月紅,她親眼看到了古村這些年來的變化:“村民們以前擔心沒有安身之所,現在不僅可以科學務農,還能成為旅游企業的員工或民宿的經營者。許多年輕人返鄉辦起了麵包房、咖啡廳,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2025年上半年,釣源古村旅游總收入1309.79萬元,增長47.68%。
“在農業、旅游業等多個産業的帶動下,釣源古村持續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創業110餘人,村集體經濟實現年增收50萬元,戶均增收超4萬元。”吉安市吉州區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龔良彬説。
渝水區與釣源古村,是江西近年來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文信介紹,“十四五”以來,全省綠色防控、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57.5%、53.1%;通過開展和美鄉村建設,累計創建10659個美麗宜居村莊。
“贛”出景美民富好鄉村,江西一直在路上。